近日,記者在朝陽縣東大屯采訪吃到了朝陽自產的河蟹,河蟹看著鮮亮、個大肉肥,口感回味香純。在小凌河流域放養的河蟹,在品質和口感上一點都不比外來的差。養蟹人是本土“漁”民于國新,作為朝陽本地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養殖河蟹的人,如何讓朝陽地區唯一特有的水產品形成氣候,打出品牌,令記者十分好奇。
于國新,朝陽縣東大屯鄉士毅村人,從小就喜歡養魚、養蝦。十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去本溪玩,發現當地人承包河段養殖水產品,于是回到家鄉后,用多年積蓄承包了一小段河段開始養殖河魚和林蛙。2005年,于國新注意到每年秋季大量從盤錦一帶販運到朝陽市場銷售的河蟹價格節節攀升,效益十分可觀,萌生了養河蟹的念頭。當年,于國新不顧家人反對承包了小凌河流域東升鄉到松嶺門一段40公里長的河道,決定搞河蟹養殖。
于國新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對于養蟹是個門外漢。在朝陽地區也沒聽說過有養殖這類水產品的人,可以借鑒的經驗為零;于國新文化雖然不高但頭腦靈活有一股敢為人先的闖勁,他覺得要想養好河蟹,就必須去外地養殖河蟹成熟的地區“取經”。他通過到盤錦、唐山、江蘇陽澄湖等具有養殖河蟹傳統的地區考察,跟當地的蟹農探討養蟹經驗,結合小凌河流域的水文條件認為在東大屯搞養殖河蟹完全可行。
他先期從盤錦購進了500公斤蟹苗入水,由于是第一次養殖,不了解河蟹的習性,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投入的蟹苗就順著河道偷偷溜走了近一半,損失慘重。凡事開頭難,于國新認為這個“學費”是必須要交的,為了摸清河蟹的習性,他在夜里拿著手電筒在河道里跟著蟹苗順著河道向下游走,蟹苗雖不大,但速度很快,兩天兩宿能走20公里。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病害,于國新則是通過與外地的養殖專業戶進行溝通交流,請水產養殖專家實地進行指導。當年秋季雖然沒有賺到錢,但通過細心的摸索,于國新逐漸地掌握了河蟹的生活習性,也堅定了養蟹的信心。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