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引領、企業帶動、合作社服務、農戶實施”的基本原則,大力推進香菇產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努力提升香菇產業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隨著標準化、規范化的香菇基地建設起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永平香菇種植產業,逐步成為永平縣一項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第一茬香菇收入1萬多塊,第二茬已經賣了600多公斤,一年下來,最低都有四五萬塊的收入。”這是董楊偉、董如琴夫婦抱在杉陽鎮龍村香菇種植示范大棚內樂滋滋里向人說著初償效益時的話語。菇農張國武兩茬香菇就賣了1000多公斤a級菇。每公斤8元的收購價讓他舒心,逢人就說“合作社是我的"大靠山",香菇是我的"致富傘"!”比起張國武,不種香菇的王源董也毫不遜色。綠谷食用菌專業合作聯社在抱龍村開秤收購香菇以來,他開著農用車起早貪黑運菇,一天能有600元至780元的收入,這是一個個菇農在向筆者細數著香菇帶來的經濟賬單。
2011年9月,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香菇菌種擴繁及示范種植項目。由昆明現代科技學校投資2.76億元分3年建成香菇菌包標準化生產基地、香菇菌種繁育中心和香菇種植服務站,并負責回收加工香菇,計劃到2015年,全縣發展香菇6000萬棒,產值達5億元,重點銷往日本、美國及東南亞各國。香菇產業發展前景一片看好。
為全面實施香菇產業發展戰略,永平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香菇示范種植工作領導小組,采取“每鄉鎮由1名副縣長負責,21個合作社分別由16個縣級部門掛鉤幫扶”的組織形式,簽訂了責任狀,交納了責任保證金;全縣香菇產業成立由科技、林業、供銷部門為主的產業辦進行統籌,整合資源、資金、項目和技術;以招商的形式,與昆明現代科技學校簽訂了香菇菌種擴繁及示范種植項目投資協議書,由該校在永平縣注冊成立了大理永平綠谷食用菌專業合作聯社(獨立法人實體),并按照公司(聯社)+合作社+社員(農戶)的組織模式,組建了29個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聯社和各合作社分別簽訂了種植和收購合同,確定了權責關系以及最低收購保護價。在生產運行中,在確定產業發展以全縣森林資源總量、分布情況為基礎,合理布局香菇種植區域,根據不同的區域,以集中辦基地和合作社農戶庭院栽培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進香菇基地種植。
同時,縣、鄉鎮兩級制定了優惠扶持政策,實行縣政府領導指導聯系鄉鎮、縣級相關單位掛鉤幫扶種植村、鄉鎮領導包合作社制度,加強對香菇產業發展的指導和服務。對香菇的生產、加工、銷售給予適當的財政專項扶持,對符合扶貧貸款貼息條件的菇農,優先給予扶貧貸款貼息,著力做大做強香菇產業。有了產出以后,該縣還采取菌棒集中加工廠統一加工和合作社自行加工相結合的方式,擴大香菇菌棒加工規模,保證種植需求。在龍門鄉、博南鎮、龍街鎮、北斗鄉各建一個日產不低于2萬棒的菌棒集中加工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香菇菌棒的生產和供給能力。與州農業科學推廣研究院合作,共同舉辦食用菌引種繁育基地,加大香菇菌種選育力度,培育適合永平栽種、品質優良、產量高的香菇菌種,提高香菇科技生產水平,樹立永平香菇品牌,提升永平香菇的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在談到小香菇如何產生大效應時,永平縣林業局技術人員向我們如數家珍地述說,抱龍村27戶菇農,平均每天賣鮮菇收入1000元,產出是投入的3倍,原來畝產不到200元的低產林通過轉換生產方式增值10倍以上。利用低產林開發香菇產業,不僅保護生態、降低生產成本、改變農村臟亂差狀況,而且生產出來的香菇色澤純正,味道香醇,營養豐富,經濟效益倍增。永平也因此獲得了“云南省食用菌產業升級示范基地”、“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兩項榮譽稱號。
今年,永平縣計劃新發展香菇種植1000萬棒,力爭菇農收入1億元,香菇產業產值超過1.5億元。圖為龍街鎮香菇種植基地內工人在搬運香菇菌棒。而當香菇產業有了規模,永平縣還將興辦干香菇和油香菇罐裝等深加工項目,一方面拓展市場空間,一方面實現財政增收。
來源:云南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