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東中山的養殖戶來講“桑基魚塘”并不陌生。隨著近些年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桑基魚塘”也開始進行改良,全新出發。據報道,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西山村這個毫不惹人注目的農場,率先在全市開展了改良版的“桑基魚塘”循環種養系統的嘗試,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收到了理想的經濟效益,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
改良版的“桑基魚塘”
這個農場位于西山村一個山腳下,門口目之所及處種滿了綠油油的桑樹,隱藏在它們身后的是一片寬敞的魚塘。在基地的空地上,隨處可見一捆捆如蛇形彎曲的桑枝。“我們這里魚塘50多畝,桑樹70多畝,養魚和栽桑同步進行、同等重要。”農場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這種生產方式正是珠三角已絕跡30年以上的“桑基魚塘”改良版。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塘基植桑、塘內養魚的“桑基魚塘”是中山等珠三角地區傳統的農耕模式,其生產方式是:蠶沙(蠶糞)喂魚,塘泥肥桑,栽桑、養蠶、養魚三者結合,形成桑、蠶、魚、泥互相依存促進的循環。到了21世紀后,傳統農業的附加值不高,“塘里魚兒肥,基上桑林綠”的景象已難得一見。
西山村這個農場在傳統 “桑基魚塘”模式上進行了改良:主要產出品不是“四大家魚”和蠶絲,而是高檔水產品甲魚和桑枝。其循環種養系統為:桑葉用于飼養石螺和“四大家魚”,養肥了的石螺和“四大家魚”又是甲魚的餐點,而魚塘里的水、塘泥又是桑樹最好的肥料。桑、“四大家魚”、螺、甲魚、泥,如此循環,組成一個高效的生態系統。
桑枝與甲魚各領風騷
林子樂和陸海研兩人早年一直合伙在西山村養殖 “四大家魚”,效益低下。四年前,他們瞄準了這個生態種養殖模式并開展積極嘗試,對自己的養殖事業進行轉型升級。
“桑基魚塘”模式,桑是第一生物鏈。陸海研告訴記者,他們引種的桑樹不是普通桑樹品種,而是普通桑樹的一個變異品種,學名稱“云龍桑”,因其枝態獨特,曲折多變,似龍馳騁遨游,故名龍云桑。他們現在的70多畝龍云桑,也是中山首次引種。
來源:廣東農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