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邊的永川朱沱、江津油溪到東南邊的涪陵南沱、豐都興義……掛滿枝頭的龍眼讓農戶們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地方供不應求、有的地方銷不出去,重慶龍眼如何“畫龍點睛”?發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是關鍵。
辦龍眼節果農嘗到甜頭
1999年,涪陵南沱鎮睦和村的村民們跟著移民搬遷的隊伍就地后靠,上山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人口沒變,土地少了,原本種莊稼的地如果再單一種莊稼,大伙兒的腰包必然是鼓不起來了。經過反復研究,大家決定種植經濟效益高的龍眼。
今年9月6日,南沱鎮迎來了第三屆“龍眼文化節”,睦和村一組的村民劉永兵樂壞了,因為短短一小時,他背到街上來的100多斤龍眼就以10元一斤的價格銷售一空。他說,從2005年他栽種的2畝多龍眼樹開始掛果算起,他已經從果樹上“搖”了8年錢,每一年的收入都有增加。今年雖然是“小年”,產量較低,但也結了1000多斤的果子,靠龍眼一項,全家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龍眼價高政府鼓勵種植
睦和村支部書記劉家奇告訴記者,全鎮栽種龍眼面積有七八千畝,已經開始結果的達到3000多畝,龍眼單項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3000多元。
豐都興義鎮的李鐵于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搞起了龍眼種植。他也跟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株龍眼平均能產100斤龍眼,最多的大龍眼樹還能產到 200斤,每畝地可以種植40株樹,而龍眼的市場售價一般在5~8元/斤之間。也就是說,待到盛產后,自家的每畝地能回報2萬元到3.2萬元。
營銷不力豐產卻現隱憂
產值高自然引來村民爭相種植,但是產量太多銷不出去更讓人焦頭爛額。
由于一直低頭搞生產,忘了抬頭“吆喝”,很少人知道永川朱沱鎮還種有28000畝龍眼,今年掛果的就有8000畝。上個月下旬開始,朱沱的龍眼相繼成熟,然而銷路沒打開,農戶們只能在家門口降價賤賣。
62歲的果農教授韓清云,他曾經是華南理工大學空氣動力學的教授,退休后從廣州來到朱沱當起了果農。韓清云說,4年前從廣州來到朱沱,租了130畝地種龍眼。
去年韓清云的果林有6萬多斤的產量,最后卻因銷售不出去,導致4萬多斤的龍眼爛在了地里,虧損了近50萬元。“本來家人都不同意我搞這個,加上又虧損,更不贊同了。我今年管得少,只有2萬多斤的產量。”韓清云說,大家重心都放在種植技術上,對于銷路大部分是賣給熟人,或是雇人挑到街上賣。
12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