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山東省樂陵市云紅街道陳于村黨支部書記于孟清和兩名村干部忙活了一上午,終于將30多平方米的小棗智能烘干房收拾妥當。 于孟清擦著額頭上的汗水興奮地說:“有了智能烘干房,鮮小棗打下來直接進行烘干,就不怕陰天下雨了。” 樂陵金絲小棗種植面積有50萬畝,年產鮮棗1.6億公斤,傳統采用陽光下葦箔晾曬,一旦遇上陰雨連綿天氣,紅棗漿爛非常嚴重,最高年份達90%,造成棗農豐產不豐收,成為影響當地小棗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為打破這一“瓶頸”,今年5月,樂陵市先后組織500多名干部和棗農到河北棗區參觀學習建設小棗智能烘干房的做法。據測算,一處31平方米的智能烘干房投資6萬元,一天可烘干3000~6000公斤鮮小棗,陰雨天使用它,一個有萬棵掛果棗樹的村子,所產小棗10天左右可以全部烘干避免漿爛,完全保證小棗質量。 借鑒外地經驗,樂陵市組織部、林業局、財政局聯合組織,開始在小棗主產鄉鎮、街道,大力推廣小棗智能烘干房建設項目,并將這一項目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實事之一進行實施,規劃在每個社區建一座小棗烘干房,市財政補貼4萬元,每個自然村建一座小棗烘干房,市財政局補貼2萬元。同時,市里統一建設標準,統一配套設施,并鼓勵企業、棗農積極投資興建。目前,該市6個小棗主產區鄉鎮、街道已建成小棗烘干房32座,市財政投入補貼100多萬元。這些地方的萬名棗農將改變“望天收”的局面。 筆者在陳于村看到,烘干機由電腦控制,智能化比較高,自動控溫系統可自動控制烘干室的溫度,小棗即將烘干時可自動提醒。“云紅街道辦事處每年小棗產量有2000萬公斤。”該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邢恩元說,這些烘干房為棗農規避了損耗,加上烘干后的小棗價格每公斤上漲1.5元,“僅此一項,為全鎮棗農增加收入3000多萬元。”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