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在自己的茶園向記者介紹情況。
夾江縣三洞鎮是四川省首批十大綠茶名鎮,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300畝,很多青年從學校畢業返鄉后,都想在茶葉種植上一展身手,20多歲的周宇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來到他的茶園參觀采訪。
流轉土地 建現代標準化茶園
周宇的茶園位于三洞鎮雙路村十社,在茶園的一個路口上,一塊標注有“全國農技推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的牌子十分醒目,示范內容包括茶葉優質安全高效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茶葉標準化品比園建設、名優茶栽培管理,技術指導單位是夾江縣農業局,并標明了專門的技術負責人。
周宇介紹,他2008年畢業后就接手了自家10多畝茶園,開始了辛苦的創業之路。創業之初,茶葉品種單一、抗病能力差,導致茶葉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要想茶園有所發展就必須尋找出路,周宇首先想到的是擴大規模、改良品種,以規模贏取效益。在摸索發展中,周宇逐一解決了茶園存在的資金不足和技術短缺、落后等問題。2012年通過土地流轉,周宇再次擴大種植規模,新種茶80畝,茶園面積發展到現在的150畝,品種由以前單一的福選9號茶葉改良到現在的福鼎大白、福選9號、黃芽早、馬邊六號等高產高質茶葉品種,年產綠茶4000多公斤,銷售額50多萬元。
勞動密集 需要更多采摘工
周宇介紹,茶葉的采摘期很長,從明前茶開始一直要采摘到當年的10月,由于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自己的茶園常常遭遇用工荒,茶葉沒有及時采摘下來,導致產能沒有得到全部發揮。比如采摘秋茶這段時間就十分缺人手,平均每天只有近30名采摘工,而整個茶園平均每天需要60至80名采摘工。周宇說,在人手充足的情況下,進入采摘期的茶葉,每畝年純利潤可達3000至4000元。而人手不夠的話,平均每畝純利潤只能達到2000元。
在產茶的季節,特別是采茗茶的時候,周宇每天早上5點鐘就要開著面包車從周邊的吳場鎮等地將采摘工們接到茶園,下午5點再把他們送回去,然后再到三洞鎮茶葉鮮葉市場賣茶,常常是晚上11點多才能吃到晚飯。
“掙錢不容易,創業使自己逐步成熟。”周宇說,“辛苦之后有了收獲,心里感到很高興。現在家里新修了房子,自己也成家立業過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