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2時,東海漁區(qū)伏季休漁期全面結束。全市在冊的數千艘漁船全面開漁。在當日回港漁船的漁獲中,20多年不見的中國對蝦再次跳進船艙。這是“海州灣中國對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建設以來,形成的首次中國對蝦漁汛。
中國對蝦又稱東方對蝦,主要分布于我國黃渤海海域。上世紀80年代,由于中國秋汛和日本冬汛對蝦漁業(yè)的捕撈量太大,造成補充型捕撈過度,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對蝦野生種群資源衰敗。此后的20多年時間,出海漁船很少捕獲到中國對蝦。
海州灣的地理氣候、海水流速等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宜中國對蝦繁殖和生長,海州灣也是中國對蝦洄游、產卵的必經之地。根據這一特點,從2009年起,連云港市在海州灣原有人工魚礁區(qū)基礎上,啟動建設總面積為197平方公里的“海州灣中國對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通過設置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多種手段加快修復受損海州灣生態(tài)系統的生產力,保護中國對蝦野生種群與遺傳資源。
自“海州灣中國對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建設以來,連云港市共計人工增殖放流中國對蝦11.5億尾。今年7月,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生態(tài)補償項目又在海州灣海域人工增殖放流了4億多尾中國對蝦。
根據保護區(qū)的設計目標,中國對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建設完成以后,中國對蝦產量的資源量將得到恢復提高,5年時間估計能增加2倍,2014年以后保護區(qū)將增加經濟效益近億元。同時也能讓黃魚等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物種和地方珍稀特有水生物種得到恢復。
前不久,由上海海洋大學和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連云港市海州灣海洋牧場示范區(qū)開展了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漁業(yè)資源調查。調查中,根據拖網實驗結果初步判斷,中國對蝦捕獲數目有所增加。上海海洋大學張碩副教授表示:“拖網漁船捕獲到中國對蝦,這在前幾年幾乎是不可能的,說明增殖放流、修復海州灣生態(tài)系統效果顯現。”
在連島碼頭打魚大半輩子的船老大顧保家說:“上世紀80年代以前,捕蝦季節(jié)一到,碼頭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往后幾年越捕越少,幾乎絕跡。今天第一天出海就捕了不少中國對蝦,看來今年我們要在對蝦上賺一筆了。”(爾容)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