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大米的長驅直入,導致國產大米市場步步萎縮。終端消費的減少,反映在流通環節,就是稻谷的收購價格在沒有最低價支撐下持續下降。目前,湖北省普通中晚秈稻市場價格在每市斤1.25元,與去年同期比基本持平;與2011年比,每市斤下降0.2元左右。在此情況下,不要談今年遭遇嚴重干旱所付出的抗旱費用,就年連年上漲的物價支出,種糧農民都難以為繼。稻谷生產走出困境,必須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在"巧"字上做文章。
縱觀我國大米市場,即使在進口大米的嚴重沖擊之下,貓牙米、絲苗米等國家一級優質大米仍然暢銷不衰。農民要瞄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優質大米的旺盛需求,與糧食經紀人、農村經濟組織、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型商業批發零售企業集團簽訂種植、收購協議,按需生產。在訂單的保證下,農民生產的優質稻谷雖然產量比普通稻谷低一些,但是銷售價格卻可以高出許多。既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也可以免除銷售難的后顧之憂。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富貴病"的出現。治療這些"富貴病",在飲食上就需要功能性食品,如功能性大米等。所謂功能性大米,是指除供食用維持人體需要正能量外,還有補充營養、預防疾病等特殊功能。目前全球開發這種原料的國家較多,其中以日本、韓國開發的新品種較為突出。具體的品種有:低過敏米、低蛋白米、防糖尿病米、高半胱氨酸米、高賴氨酸米、高含鐵米、富硒、富鍺米等。
目前,我國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興未艾;農業科研隊伍日益壯大,對糧食高科技品種的研究成績斐然。只要雙方緊密合作,就可以不斷研發出適應不同人群需要的"功能性"稻米。這些稀缺的資源,必將為種糧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對于普通農民來說,一個通用可行的方法,是通過"共生共養"的生產技術,便可以大幅度提高稻谷的種植效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