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的水產養殖業正在快速發展當中,不僅養殖面積急速擴大,養殖密度也不斷的加大。不過在養殖業快速發展當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一直非常受關注。那么我國的中國養殖業如何才能有效的保證可持續發展呢?
據報道,近日,由中國工程院組織的“中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咨詢項目日前在北京結題。項目組提出了加快推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建議:一是明確養殖業在現代農業中的戰略主導地位,以養殖業為核心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二是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計劃”,以大型龍頭企業為引領,以養殖合作組織為紐帶,依托龍頭企業的科技、人才、信息、資金等優勢,帶動養殖適度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使適度規模養殖成為我國養殖業的主體;三是實施“養殖業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大幅度提升我國養殖業科技創新能力。
加快推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去年以來,寧波、增城、佛山等地區,開展了廣泛的養豬場整治活動,對于散亂養殖、污染嚴重、效益低下等一批養豬場集中進行整治,保留設施齊全、環保完備、產出效益高的一百頭左右能繁母豬的中小型規模豬場,釋放出行政部門要求養殖適度化規模的信號。
養殖可持續化,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環境污染和資源緊缺的問題;二是肉食品安全問題。粗放型、不加制約、盲目擴大規模的養殖模式是無法解決這個兩個問題的,反而會加劇。怎樣使得養殖業由粗放型走向集約型,而最終具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素?養殖適度規模化是一條很好的道路,而且是中國養殖業的必由之路。
行政部門通過行政手段干預,來推動養殖適度規模化。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無形的手”來自我糾偏。在市場的自我調節中,以新希望、正大、雙胞胎、安佑等大型龍頭農牧企業,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對國內養殖業的可持續化發展有重要影響。時下,如雙胞胎呼吁力推的“家庭豬場“式適度養殖模式,與中國工程院項目組”適度規模養殖“的建議不謀而合,都旨在通過提高養殖水平和產業效益,來控制養殖規模,以“質”來改造“量”,使得國內雜亂無序的養殖業變得可控可發展可提升,通過提高科技水平,提升養殖者的管理能力,打造標準化適度化養殖模式。
來源:中國水產頻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