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肥用量大,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在國內外專家看來,放棄化肥既不可能,也不科學,但中國必須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
在9月16日~17日舉行的“ifa(中國)化肥可持續發展管理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稱,中國的糧食生產主要依賴(化肥等產品的)高投入,對環境沒有好處,這種糧食生產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是化肥生產和消費大國,化肥的總產量和消費量均占世界1/3以上。
過量使用化肥已成為中國農業的魔咒。
大量使用化肥會導致一系列消極后果。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資局副司長龍文認為,過量使用化肥不但浪費了不可再生的煤炭、磷礦等能源和資源,同時也加重了國內對硫、鉀的對外依存度,還有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和江河污染。
2010年,環保部發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稱,如果用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來衡量污染源比重的話,農業超過工業成為最大的污染源。
張福鎖舉例說,農業大量施肥導致全國農田ph值下降0.5個單位,土壤普遍酸化。酸化首先使得作物生長很差,其次造成病蟲害發生、重金屬超標,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化肥用量大的根源在于使用效率低。我國水稻單產跟日本差不多,但是氮肥用量是日本的3倍、韓國的兩倍。其中,除了土壤條件差以外,更重要的是肥料不合理使用。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處長高祥照認為,我國的肥料用量比其他國家多,跟種植制度有關。我國很多經濟作物,由于復種指數高,直接導致肥料用量大。還有,水資源的匱乏,特別是水資源跟農業生產的不相匹配,也造成了肥料的大量浪費。
比如,近些年我國糧食主產區正從南方向北方轉移,而北方正是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地區。更何況在農業生產中,很少考慮水分和養分的相互配套。不合理用水,特別是大水漫灌,造成了大量化肥的浪費。
提升化肥的使用效率,不論從農業、經濟,還是從環保的角度,都勢在必行。
除了化肥以外,中國農業中灌溉、地膜、農藥等傳統農業要素投入的增速也比糧食產量的增速快得多。
張福鎖認為,我國的糧食完全是靠高投入、對環境沒有特別好處的前提下生產出來的,這種糧食生產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龍文建議,要進一步深化測土配方工作,加快改變農民粗放的施肥觀念,提高農民科學施肥的水平。“政府應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化肥產銷用的新體系,推進全國范圍內的農資精準服務。”“如何高效科學地進行水和化肥的綜合管理,應該是我國肥料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的關鍵。”高祥照說。
(邵海鵬)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