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東海全面開漁后的“第一網”海鮮“游進”了位于路林的江東水產批發市場交易區。記者采訪得知,今年休漁期后的“第一網”海鮮數量不少,不過海鮮個頭普遍較小,而海鮮批發價格也隨著個頭大小差異,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
昨晚6點半,當記者走進批發市場新鮮水產品交易區時,這里已經是燈火通明,車水馬龍。記者在市場內走了一圈后發現,前段時間還在唱“主角”的南海海鮮基本已不見蹤影,市場里在售的幾乎全是東海海鮮。路林水產市場江東水產批發市場交易區負責人戎永敢告訴記者,昨晚批發市場內到貨的“第一網”東海海鮮成交量約有500噸,大部分來自舟山、臺州、溫州、象山和奉化等地。其中,以帶魚、鯧魚、鮮白蟹和活皮蝦為主。
雖然東海海鮮數量眾多,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看到,今年休漁期后新鮮到貨的東海海鮮個頭普遍不太大,放眼望去,只有少數幾家攤位上有較大個頭的鯧魚、帶魚、黃魚等。
東海魚貨新鮮到甬,其價格如何?記者在批發市場里詢問了十多家攤位后感覺到,今年東海海鮮的價格分化更加明顯了。
以東海黃魚為例,條重2兩左右的黃魚批發價格較便宜,有的只要12元/公斤,個頭稍大一點的,批發價格一下子漲到100元/公斤,而條重0.5公斤的,批發價格要1100元/公斤。在其中一家攤位上,記者看到一條條重1公斤的大黃魚,攤主報價要2400元/公斤。
除此之外,條重二三兩的鯧魚批發價格在70元/公斤,而條重0.75公斤左右的鯧魚,批發價格就要160元/公斤了。
“海鮮價格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主要是因為海洋資源日益匱乏,漁船捕撈到的都是小雜魚蝦,大型、高經濟價值的海鮮在市場上越來越少見,因此魚的個頭越大,價格漲得也越高。”戎永敢告訴記者,按照往年的規律,開漁后漁船出海作業,一般過兩到三天,就有新鮮魚貨供應到市場上了。但是今年開漁后過了一周才有第一捕海鮮到貨,這也是因為近海海域魚資源匱乏,漁輪不得不駛到更遠的海域去作業。
而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份《寧波市2013年上半年漁業經濟形勢分析》報告里也顯示,由于過度捕撈,海洋漁業資源衰退。帶魚、鯧魚、小黃魚等傳統經濟魚類產量偏低,資源繼續向小型化、低值化方向轉變。從統計數字看,鯧魚產量同比下降6.6%。由于“物以稀為貴”,大規格的鯧魚批發價從原來的180元/公斤漲到220元/公斤。(宛竹)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