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各種果園里,一樹樹的果葉油綠錚亮,無數個金黃的梨子、嫣紅的蘋果掛在其中,就像一副濃墨重彩的油畫。9月21日上午,秋風送爽,筆者和大學生小牛跟隨六十一團園林四連連長王永江、書記塞買提一道走進了有著種植碭山梨20年經驗的維吾爾族職工肉孜。卡斯木這個漂亮的大梨園。
“啊哈,你們又來看我了!”未見其人,先聽到了開心的笑聲,緊接著一個身材微胖、面容和善的維吾爾族大叔從梨園巷里鉆出來,一把拉住了王連長的手。塞買提書記轉頭向我介紹說:這就是我們連的老“梨王”---肉孜。卡斯木。
“最近忙什么呢,老小伙?”王連長和肉孜打趣道。“我嘛,忙得很,天天帶著羊缸子、巴郎子在梨園捉蟲子、剪樹、上肥,這兩天嘛正在卸梨子!”邊說著,肉孜隨手“呲呲”一聲摘下一個大梨子,我們邊幫他摘梨子,邊聽他聊。
“我這20畝園子,費了不少勁呢,你們教我的科學技術,我差不多全用上啦!今年能收個40噸梨子,賣個8萬塊錢不成問題!”談到他的寶貝園子,肉孜又開心地笑起來,滿樹金黃色的梨子也在輕風中晃著腦袋,急著等主人把它賣個好價錢。
走到梨園的盡頭,一個英俊結實的維吾爾族小伙兒正推著裝滿梨子的板車,“這是我兒子,我的三個兒子一個在連隊當干部,一個在伊犁上學,這個兒子就留在家里幫我打理梨園和搞養殖。”不等我們發問,肉孜就主動說道。
“哦,是呀,他家的育肥牛規模也不小呢”,王連長向我介紹說。勤勞的肉孜每年9月份都要去后山的哈薩克族牧民家中收購20-30頭牛放到家中育肥,第二年的4月份然再到清水河鎮巴扎上出售,多時一頭牛能掙個500余元,這樣每年又有上萬元的純收入。“牛糞還是是梨樹最好的肥料,我的梨子又大又甜、水份多,烏魯木齊的老板都愛買我家的梨子”,“梨王”自豪地說。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