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5國道東升路段,兩條從水中躍起的脆肉鯇石雕矗立在國道旁邊。作為東升鎮的名片,脆肉鯇已經成為東升鎮不可或缺的水產養殖品種。據了解,2010年東升脆肉鯇養殖面積達10240畝,占全省面積41.58%,占全國的40.75%,成為全國養殖脆肉鯇面積最大的鎮,被譽為"中國脆肉鯇之鄉".目前,東升鎮從苗種、飼料、蠶豆、養殖、流通、加工、銷售等一條龍的產業鏈已經形成。東升鎮的草魚華麗轉身,走向不一樣的市場通路。
離開東升鎮 難有脆肉鯇
脆肉鯇原產于中山市長江水庫,用水泥池循環水培育。但由于當時生產條件限制,產量少,經濟效益不顯著。后來,東升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率先嘗試池塘試養,經過20多年的摸索、實踐,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和完善的配套服務。
脆肉鯇的養殖方式和草魚相似,它是以5斤以上的大草魚作為魚種,在池塘養殖一年時間,根據脆度的需要,投喂2-3個月的蠶豆。當規格達到10斤以上即可上市。在外觀上脆肉鯇與普通的草魚并無明顯區別,由于投喂蠶豆,其魚肉質結實,爽脆可口、耐煮不爛。
"脆肉鯇在其他地方養殖,很難有東升人養得那么有效益。"東升鎮脆肉鯇流通商黃斌(化名)告訴《農財寶典》記者,養殖脆肉鯇的池塘里,除了脆肉鯇,還會混養一些大頭魚、鯽魚、鯪魚等其他品種。當脆肉鯇價格低到只能保本的時候,養殖戶的利潤就在這些雜魚上。
另外,養殖脆肉鯇最重要的蠶豆銷售點以及收購脆肉鯇的流通商,都集中在東升鎮,沒有蠶豆養不出脆肉鯇,沒有這批流通商,脆肉鯇賣不出去,所以脆肉鯇的養殖都以東升鎮為中心,中山其他地方的脆肉鯇養殖,大部分是東升輻射過去的,地區品牌也因此形成。離開這片輻射區域,很難形成脆肉鯇的養殖環境。
政府主導 全民推廣區域品牌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