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水產品進行了精細深加工,并采用了小包裝,滿足生活節奏加快的需求
海南省是海洋大省,海洋漁業是海洋經濟重要的增長點,水產品出口是海南省海洋漁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額占到農產品出口總額的90%以上。
雖然2012年海南省水產品出口量額雙增,但受歐債和美債危機影響,國際水產品市場不景氣,加之越南巴沙魚和美國狹鱈魚等對羅非魚市場占有率的沖擊,海南水產品出口受到了一定影響。
如何在穩住國外市場的同時,打開國內市場,讓海南水產品的銷售由依賴出口,變成內銷和出口“兩條腿走路”?這已經是不得不討論的問題。
現狀:國內水產品市場潛力大,開發力度卻不夠
我國是水產品生產大國,隨著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水產品產量增長,水產品人均消費也日益增加。
我國的人均水產品消費水平逐年上升,2000年24.21千克,2010年增加至32.15千克,總計增長32.81%,年均增長2.56%,預計2013年可達到33.58千克,預示了國內水產品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海南省內銷國內市場的產品主要為對蝦、帶魚、羅非魚、金鯧魚以及海捕產品,2012年內銷水產品總量(含省內消費)約為當年水產品總量的80%左右,其中銷往內地水產品總量約100萬噸,產品以活品、凍品或原料為主。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我省水產加工企業投資定位主要以出口為主,長期形成依賴出口的理念。加上內銷市場管理不規范,流通渠道不暢,造成企業對內銷市場認識不足,內銷市場開拓的積極性不高。
而且海南水產品企業缺少對品牌建設的投入,品牌創建的滯后,健康島、無公害等名特優水產品在國內市場缺乏品牌知名度,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國內的銷售和產品效益。同時,由于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內地大多數地區的消費者對我省水產品比較陌生。
市場基礎薄弱,內銷市場難以打開。
轉型:部分企業初嘗內銷“甜頭”,產品開始變化
盡管海南水產品企業還沒能打開國內市場,但已經有部分企業開始認識到國內市場的巨大前景,產品由以前的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
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是海南省一家專業從事羅非魚養殖、加工、銷售的大型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陳火城介紹,他們公司在2009年就開始關注國內市場的銷售,在北京、廣州、武漢等地建立了銷售渠道,主打深加工的羅非魚產品。“我們把羅非魚去皮、去骨、去頭去尾,把魚肉進行小片包裝,消費者只要把魚肉簡單地油煎或者放在微波爐加熱就可以吃了。”相對以往的粗加工,精細加工的羅非魚產品更能被消費者接受,也迎合了不斷加快生活節奏的需要。
以該公司在北京的銷售來看,從2010年每個月約百噸的銷量,近年來,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長。
海南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也于近年開始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該公司北京辦公室主任張秦說,他們的產品主要是來自捕撈,把捕撈的馬鮫魚、石斑魚、蝦等進行加工、包裝后,主要在北京等地進行社區推廣。
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要,海南鯉河海洋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推出了各種口味的魚丸,海南七連嶼食品有限公司把深加工的羅非魚進行了調味,制作出了孜然、板燒、蒜香等多種口味。
海南的水產品企業為滿足國內消費者口味,以及現代的生活快節奏,不斷完善產品,可以看到海南企業已經把目光放到了國內市場。
瓶頸:流通環節不完善,海南水產品認知度不高
盡管海南水產品企業認識到國內水產品市場的巨大潛力,但在運輸過程中,有一道“坎”卡住了,這就是物流冷鏈的不完善。
冷鏈物流泛指冷藏冷凍類物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物品質量和性能的一項系統工程。若在冷鏈物流中,其中任何一環滿足不了產品的溫度需要的話,很可能會導致產品組織結構上的改變、顏色的改變、碰撞擠壓中的損傷等品質降低。
海南省受地理環境限制,海南水產品銷售市場在國內其他城市,從海南生產的水產品可以選擇陸運、海運、空運方式運送到國內的銷售目的地,但交通運輸成本也在逐年增加。
海南水產品企業目前正受到物流冷鏈的困擾,多位海南水產品企業的負責人都坦言“貴”!
一些企業輸送到國內市場的水產品有限,輸送量有時甚至只有幾噸,選擇陸運或海運的話,到了中轉或銷售地的話,只能租用冷庫,而幾噸的水產品就要租用數十噸的冷庫,費用很大。選擇空運的話,運輸成本也很高。
“像(上述)這兩種情況,我們一加價,消費者不答應,沒人買;原價賣的話,運輸成本又高,根本賺不到什么錢。”一位海南水產品企業負責人苦笑著說。
在采訪中,多家海南水產品企業負責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通過調研,出資在國內幾個重要的中轉地建設冷庫,讓海南的水產品可以進行中轉,或者給予一定的運輸補貼。
另外,國內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需求主要以鮮活品為主,對于凍品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對于羅非魚、金鯧魚等品種,由于缺少宣傳,消費者接受度不高。
今年國慶期間,海南水產品在北京進行了推介活動,在活動中,盡管大多數消費者對海南的水產品是放心的態度,但許多消費者不知道如何烹制羅非魚、金鯧魚等,甚至還有消費者質疑冷凍的水產品的新鮮程度。
破局:加強品牌建設,引導企業開發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海南省企業要充分認識國內市場的地位和作用,將開拓國內市場作為擴大銷路、緩解出口壓力、提高企業效益、促進產業發展的手段。而且要擴大市場,必須實施名牌戰略。
國內一些省份打造水產品品牌的經驗值得借鑒。據了解,湖北省高度重視小龍蝦產業,從2010年開始,三年1.8億元用于支持小龍蝦的苗種繁育、加工出口等方面,著力打造湖北“楚江紅”小龍蝦品牌。過去湖北的小龍蝦養殖是一家一戶分散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而打造全省統一品牌后,專門成立了“湖北省小龍蝦產業協會”,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在全省實行統一培訓、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的模式,更有利于發揮整體優勢,形成集團效應,防止惡性競爭,共同抵御市場風險,實現增效增收。
海南省水產品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養殖水域,具有肉質好、產品品質高等特點,突出了海南水產的差異性、品質承諾和產品優勢,就意味著增強我省水產品的競爭力,通過建設我省水產品品牌,打造海南省水產品特色品牌尤為重要。同時政府部門要鼓勵和指導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和培育工作。
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可以充分利用報紙、網絡、電視等宣傳媒體,加大我省優質水產品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公眾消費意識。同時組織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市場推介活動,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展銷會、博覽會,擴大海南優質水產品知名度,促進我省水產品的擴大銷售。
發展:提供流通保障,拓寬銷售渠道
“我省物流產業發展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業內人士指出,政府部門要規范市場管理,整治物流行業壟斷行為,同時在冷庫建設、物流運輸工具等方面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加快發展水產物流產業,為促進水產品銷售提供流通保障。
網購已經成為消費者購物消費的一種常見方式,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可以組織企業研究我省優質水產品內銷網絡平臺建設問題,充分利用網絡渠道,擴大我省的水產品銷路。另外可以扶持一些規模大、信譽好的企業在主要城市設專售或直銷實體店,建立專業的物流配送系統,逐步完善海南優質水產品內銷市場供應鏈條,促進我省水產品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
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完善我省水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實現水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目標。
在保證出口市場穩中求升的基礎上,整合力量、調整方向,大力開拓國內市場,是當前我省水產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來源:南海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