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近些年我國的淡水養殖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們對于水產品的需求以及產品的安全質量要求都在不斷增強,同時各地區的養殖密度、面積、養殖產量也在不斷的擴大當中。但是,面對水產養殖業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的問題,淡水養殖真是進退兩難。對此,湖南文理學院生命科學院院長楊品紅教授發表了不同的觀點。
楊品紅認為,魚類作為人類獲取優質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也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重要手段之一。單純的禁止淡水養殖業發展,是治標不治本,也不符合生物資源多樣性的自然規律。“其實用對了方式,養對了魚,不但不污染水,反而還能凈化水。出現水質污染的局面,因為沒有構建起良好的水產生態系統所致。”楊品紅教授對記者說道。
據悉,楊品紅教授在淡水養殖行業已經從事了近30年的科研工作。在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和全國最大的淡水魚公司擔任過總裁、總工、首席科學家,現任湖南文理學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并率領團隊從漁業資源的物種多樣性和種質資源收集入手,開展了漁業發展新模式探索,2004年,楊品紅教授首次提出了“能效漁業”的理念。
所謂能效漁業,是指以現代生態學理論為依據,以水域環境生態現存能量為基礎,根據水域中能量特點及原水生生態系統中特定食物網結構和功能特點而設計的一種生物能量轉化生態控制技術。該理論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人工干預和調控水體中的氮、磷等含量,改善氮、磷比例關系,使其通過不同消費層次的水產生物轉化為人類或陸生動物的食物或飼料,從而達到在保護水生態系統的同時,充分利用水域漁產潛力和提升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的多重目的,從而達到“魚——水——生態”和諧共處。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