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養生、補品等方面開始加大關注,海參從古至今就是水產品中補品的首選之一,所以近年來海參市場也得到了較大的開發。這是口服液和飲料車間,那邊是海參膠囊產品車間。因為gmp認證正在辦理過程中,雖然建好了,目前還不能正式投入生產……”6日上午,青島公司總經理姜玉寶帶領記者一邊察看廠區,一邊深有感觸地說:“做了12個年頭的海參,我終于認準了深加工這條路。”
一天后在濟南高新區,在省內另一家海參產業巨頭即將竣工的工業園里,董事長饒上鈔對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市場全面趨冷的大形勢之下,只有走深加工的道路,讓產品進入受到國家標準嚴格約束的工業品領域,才能徹底結束粗放式加工模式之下,魚龍混雜、質次價高的混亂局面。”
廉政風暴吹散虛幻繁榮
記者日前在山東海參主產區的膠東地區采訪,業內人士吐露的共同心聲就是生意難做,而導致他們生意難做的直接原因,無疑就是近一年來吹遍國內每個角落的廉政風暴。
“一場廉政風暴就導致海參產品的滯銷,一下子把海參這個紅極一時的市場寵兒打回了原形,這既說明海參消費市場以往的繁榮都是虛幻的,也說明其產品的市場表現力是虛弱的。”姜玉寶說。
“十一”黃金(1286.90, -10.00, -0.77%)周期間,記者在招遠注意到,一家以往每逢假日都生意火爆的海鮮酒樓較以往明顯冷清了許多,店家打出了“每人消費標準達到60元,即送海參、鮑魚和對蝦”的促銷套餐。“以往如果上海參、鮑魚的話,消費標準至少在100元以上。”這家酒店的一名常客這樣告訴記者。
“我們精心研究了大半年的一種商業模式,也因為一場廉政風暴泡了湯。”一家來自威海的海參企業老板對記者抱怨。
他說,他們曾經試圖與海參消費的“主戰場”酒店聯手,創造一種針對鮮食消費與干品消費兩個渠道進行捆綁促銷的商業模式,但是在廉政風暴的影響下,隨著人情消費的快速降溫,他們的商業模式“創新”計劃也隨之擱淺了。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