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種的四季豆收了4100元,加上年初的早春菜,8分地收了16000多元。”羅甸縣沫陽鎮羅溝村村民黃元明說,自從采用營養缽育苗、地膜加小拱棚種植等新技術后,收入翻了兩番。羅甸縣從種植新品種、新技術上尋求突破,打造山地農業“升級版”,展現出助農增收的新亮點。
羅甸縣在蔬菜基地實施配套噴灌、冷庫技術,科學管理。在海拔、氣候和土壤特點不同區域的羅蘇鄉、沫陽鎮、邊陽鎮等建成了2000余畝早春蔬菜和秋冬果菜高效示范基地。在示范帶動下,早春蔬菜逐步向高效益品種轉變,秋冬果菜品種逐漸增多,標準化程度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市場得到拓展。
30年里,羅甸縣蔬菜從兩分地發展到了20.16萬畝,新品種占85%,“菜(早春蔬菜)——稻(水稻)——菜(冬果菜)”一年三熟種植模式得到普遍推廣,實現產量4.15億公斤,產值10.76億元,農民家庭蔬菜收入達到16000多元。
羅甸縣還利用氣候、土壤優勢高海拔的北部地區以種植板栗、核桃等干果為主。而紅水河、蒙江和壩王河流域的中南部地區則種植高產量、高效益的火龍果、臍橙和蔬菜。該縣采取激勵連片種植油桐、茶葉“快繁育苗”等,多產業均得到升級推進。
來源: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