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涉足水產業,冷鏈物流也開始迅速發展。我國多個地區的冷鏈物流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績。其中,福建省福州市的冷鏈物流更是成為了當地海洋產業鏈中的新星。
在福州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有座大型的冷庫群。該冷庫群單座庫容量5萬噸,建筑高度43.9米,分為7層,在我省創造了單座冷庫庫容量、建筑高度和冷媒遠距離輸送的先例。
“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一種高端的農產品流通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耗、防止污染、保證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省水產設計院高級工程師林醒介紹,我省水產品產量位列全國第三,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全國第二。這么多的水產品更需要強大的冷鏈物流業的支撐,不僅關系到水產品的儲存保鮮能力,還有利于水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水產品價值的提升,現代漁業的健康發展。
林醒介紹,福州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的冷庫是省水產設計院工作者們不斷鉆研、創新的成果。保溫工藝從選用傳統的聚氨酯材料向擠塑板轉型,增設了冷風前室,減少了冷熱交換,大大減少蒸發器結霜量,提升了節能效果,每噸每天耗電僅 0.15千瓦時。通過冷庫門地面改造,解決了凝結水經變形縫滲透和叉車在冷庫門處的碾壓問題,杜絕了冷庫四角產生“v”形裂縫現象。改進了建筑電梯系統統一調度的設計,減少人員配置,提高了物流效率。機房實行集中控制設計,提高了自動化程度,該項目在2012年5月被評為全國農業建設工程優秀設計成果二等獎。
盡管有這么優秀的作品,但是我省的冷鏈物流業發展還是相對緩慢。
冷鏈物流硬件設施落后,現有冷庫容量約 180萬噸,冷藏車約3200輛,存在通用冷藏庫過多、特殊或專用冷藏庫不足、庫容的地域分布及庫區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等情況;冷鏈物流企業的冷鏈增值效應不足;提供冷鏈物流的規模企業屈指可數,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存在分布零散、供求失衡、缺乏自主創新等不足;冷鏈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缺少自動化信息網絡,在倉儲、運輸、配送各個環節仍然以人工為主,不能優化調度,合理配置;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技術等方面缺乏科學統一的標準體系。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