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產品立體混養技術在我國多個地區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推廣以及發展,其中包括稻田養魚、稻田養蝦等等。不過,在石家莊市成功實現了魚鱉混養模式,并且收益顯著,每畝利潤多出四五千元。
養殖池塘內,鯉魚、錦鯉與中華鱉住在了同一“屋檐”下,原本互為天敵的魚鱉竟然和睦相處。筆者從河北省石家莊市水產管理處獲悉,今年,該市重點推廣魚鱉混養、魚糧間作、多品種混養三種模式,綜合利用水體空間,改善水產養殖環境,減少了患病率,提高了養殖效益。
在鹿泉市鄧村漁場的池塘內,錦鯉、中華鱉相處甚歡。場主徐會賓笑說,這倆鄰居和睦相處,還互相幫助。“養鱉不需要喂飼料,主要吃魚塘的死魚、病魚,而漁場每年死魚量能達到四五百斤,這既可以實現廢物再利用,減少成本,還阻止了病原的傳播。而中華鱉的爬動,攪動了池塘底泥,改良了水質環境。”
鹿泉市中興養魚專業合作社社長張群虎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每畝魚塘增養50公斤的中華鱉,產值就可增加6000多元,除去養殖成本,純收入可達4000多元。合作社已成為魚鱉混養的示范點,全社魚鱉混養面積已達百余畝。
據該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閆保國介紹,中華鱉主要在水塘底部活動,而魚在水的中部和上部游動,只有游不動的“老弱病殘”被鱉追食的幾率才較高,因此二者在空間上不會產生大的交集?!叭绻嫱茝V魚鱉混養模式,養殖戶增收相當可觀?!遍Z保國表示,目前,這種模式主要是在鹿泉、平山進行推廣,面積已達 2000畝,今年重點在全市推廣。此外,該市還在行唐開展了魚糧間作養殖模式,在鹿泉、正定等縣(市)開展了多品種混養養殖模式,如采取草魚——鰱鳙魚、鯉魚——鰱鳙魚模式。通過這三種生態健康水產養殖模式,提高養殖水平和效益。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