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中旬,陜西各地秋糧作物收獲接近尾聲。面對夏糧受干旱影響減產的不利形勢,全省上下全力實施“以秋補夏”等措施,確保全年糧食豐收。
走進關中地區的產糧大縣高陵縣,農民家的大門前、院子里、房頂上,到處都晾曬著金燦燦的玉米穗兒。張卜鎮賈蔡村的蔡公社種了30多畝玉米,天氣風調雨順再加上田間管理到位,老蔡家的秋糧今年獲得了大豐收。蔡公社說,秋收后一畝地能產1300斤玉米,30多畝能產四、五萬斤,一畝地收入1000元左右。
高陵縣農林局局長陳興文說,縣里像蔡公社這樣的種糧大戶不在少數。今年優越的氣候條件和適宜的玉米品種,以及是推遲8到10天收獲玉米的“晚收”技術,讓玉米收獲前的晴好天氣促進了玉米千粒重增加,全縣整體秋糧產量較上一年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今年的秋糧產量表現非常好,全縣20萬畝秋糧平均單產達到了645.6公斤,其中玉米產量達到了645公斤,比去年單產增產了4.6%,可以說達到了高陵全縣玉米平均單產的最高水平。”陳興文說。
今年陜西夏糧因持續干旱、低溫凍害等不利影響減產。為確保全年糧食生產仍能取得豐收,全省各級農業部門科學分析氣象因素和生態條件,適時早播晚收,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千方百計實施“以秋補夏”。截至目前,關中地區的玉米、陜南的水稻、陜北的馬鈴薯等秋作物收獲基本已接近尾聲,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劉濤)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