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區的花園村靠近京杭大運河,是遠近聞名的水稻產區。最近幾年,隨著城市擴張,一個大型農副產品物流中心落戶于此,占用村里上百畝耕地,與此同時,村民建房、新辦企業等建設不斷增多,原來稻花飄香的上千畝良田如今難覓蹤影。10年來,該村耕地面積減少近一半。
花園村并非孤例。肥西縣緊鄰安徽省會合肥,1995年時,該縣耕地面積約為130萬畝左右,而今耕地面積減少到90余萬畝,年均減地2萬畝。"減少的這些地主要是滿足省會城市及本縣城經濟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包括不少農村村民建房和鄉鎮發展所需。"當地農業部門的一位干部說。
花園村和肥西縣是城市化進程中農村耕地"兩頭擠壓"的典型例子。一方面,城市的發展不斷侵蝕著農村的耕地,另一方面,農村本身建設用地不斷增加,也內耗著昔日的良田。面對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浪潮以及"資本下鄉"的沖擊,未來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守護挑戰巨大,前景存憂。
土地存量不斷減少
來自國土部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耕地面積凈減少狀況得以扭轉,但是每年仍有300多萬畝耕地被批轉為建設用地,然后根據"占一補一"要求進行占補平衡補充。
公開資料顯示,前些年我國耕地減少嚴重,1998年全國耕地面積尚有19.45億畝,僅過7年,到2005年就已降至18.31億畝,非農建設占地成為罪魁禍首。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趙燁專門核查過1997年到2010年的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面積———2746.5萬畝,相當于半個海南省的版圖。
為了彌補建設占地的缺口,深化耕地保護責任制,從2000年左右我國土地管理明確占補平衡原則,即"占多少,墾多少".然而,《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在基層采訪發現,這些所謂新增的耕地質量不少"看起來很美","占優補劣""硬占柔補"已經嚴重危害耕地的質量。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