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尋在一些問題以及誤區。在近日舉辦的第三屆黃河三角洲(中國·墾利)國際生態農業博覽會上,納紹平就此問題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作為第三屆黃河三角洲(中國·墾利)國際生態農業博覽會的重要活動,由經濟日報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系列活動——水產品安全論壇”10月26日下午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藍海匯洲大酒店舉行。圖為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納紹平。
作為第三屆黃河三角洲(中國·墾利)國際生態農業博覽會的重要項目,由經濟日報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系列活動——水產品安全論壇”26日在山東墾利舉行。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納紹平在論壇發言中表示,當前包括水產品在內的整個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上存在四大誤區。
納紹平認為,批發市場是整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當前社會上對批發市場內包括水產品在內的產品追溯存在一些誤區。首先,追溯對象上的誤區。納紹平表示,現在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追物而不是追人,即在追溯的時候多關注的是產品本身質量怎么樣,而沒有更多地關注這個產品的所有者是誰,并且對所追溯產品的數量、完整性以及衛生等方面的信息不夠重視。
其次,追溯目的上的誤區。納紹平表示,現在追溯體系更多的是在于發現食品安全的問題而不是搞清楚產品的來源和去向,包括流通過程中這些產品的所有者。“把質量安全作為最直接或者唯一目的,這樣以來就可能出現一些偏差或者其他操作上的問題。”納紹平解釋說。
再者,追溯方法上的誤區。納紹平表示,許多人在追溯體系的建設上唯技術論,總是在追求更多的新技術、先進技術,但目前從追溯角度來說技術不是問題。“新技術天天都有,而且從追溯角度來說我認為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只要能搞清楚這個產品的所有者是誰、它的上家和它的下家是誰,一環扣一環,就能把它折騰到底。”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