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青島膠州灣推廣發展網箱養殖,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網箱養殖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是于此同時也帶來了水質污染的問題。
養殖海參鮑魚的漂浮
膠州灣大橋下有成片的漂浮群
養殖的鮑魚
“靠著母親灣,養海參曾讓我們賺了錢。但如今這些網箱,卻造成了水質污染,附近也沒魚了……”10月23日上午,記者驅車沿團島灣頭,西行探訪紅島和薛家島膠州灣保護控制線。控制線內膠州灣大橋紅島附近養殖區最密集,也成了當地人的“心事”。日前青島市政府下發《通告》,要求養殖戶年底前全部自遷,并給予補貼。但,實際遷起來難度不小。
探訪
大橋下海水變“綠”了
此次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出爐,將對沿線的養殖布局帶來很大改善。那么,這些養殖區都藏在哪?10月23日上午,記者驅車沿團島灣頭,西行探訪紅島和薛家島膠州灣保護控制線。目前這里已經沒有大面積的養殖區域,但膠州灣跨海大橋紅島附近的海域中,養殖區比較集中。
“咦,那邊的海水怎么有點發綠?”記者專心駕駛,同行的一人先發現了“異樣”。原來,透過大橋的間隙,遠處的海面上有一些白色和綠色的井田狀物體。經過觀察,這片區域的海水和其他區域的海水相比,明顯呈深綠色。
“這里成了大橋下的一景。”記者停下車,一位紅島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些大規模的漂浮就是當地養殖海參的“家”。而漂浮群中,平均每隔一二百米就有一座小房子,有專門負責的養殖人員進行看護管理。
海水為啥會變“綠”?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據介紹,紅島附近整個養殖區域達到了2.7平方公里。局部海水變“綠”,與海參和鮑魚養殖密度大有關,因為它們專吃海水中的海帶等各類海藻。海中藻類大量減少,使得海水的自凈能力變差,污染程度增加。
問題
海參養殖密度大吃光海藻
對此養殖戶有怎樣的看法?記者找到了膠州灣跨海大橋紅島段北側的這一大片養殖區的養殖人員,目前這里的養殖規模就達到了500畝。為啥要選擇在這養海參呢?“其實當時就看中的跨海大橋是天然的屏障,能夠為海參遮擋風浪。前幾次臺風給青島其他區域的海參養殖戶,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但大橋的橋墩能減少一半以上的風浪力度。”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