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從北京傳來捷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根據相關指標的科學評估與加權計算,評出“2013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大田名列其中,我省僅此一家,這是大田縣長期堅持“生態興茶”戰略結出了碩果。
大田茶史雖是悠久,但一度沒落。十年前,大田茶業再次昂首上路,請來省農業廳、農科院、農林大學等專家前來“把脈”,清晰地定位為“生態興茶”這一調子,在推進茶產業的生態化建設上,推出了一組富有特色的“生態套餐”。
在茶園選址上,許多茶農頗費心思,一致認為茶葉生長應該有一個優美的環境,包括清潔的土壤、水和空氣,他們聽取專家們的建議、指導,選擇在靠近茂密森林的山間,選擇在山腰荒山作茶園,山頂老林則成了茶園的“綠帽子”,依靠著深山老林,達到涵養水份等功效,產出的茶葉品質自然勝出其它產茶區一籌,走出了一條“頭戴帽、腳穿鞋、腰系帶”的特色茶園之路。
在大田縣眾多高山優質茶園里,方圓5公里沒有任何污染源。因此,大方廣茶葉公司的茶園被評為福建十佳最美生態茶園,大田評得了全國綠色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
該縣精心建好每一處茶園,園地規劃與開墾科學地根據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設置廠部、種茶區,以及道路、排灌水利系統、防護林帶、綠化區、養殖業和多種經營用地等設施;在路、陡坡、山頂、山腳,套種楊梅、木荷等林木,實施新建茶園防護林建設,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抗逆性;為了增強茶葉品質、解決茶園所需大量的有機肥源,在全省創新地推廣“豬—沼—茶”這一循環種養模式,滿足茶葉所需肥份,既“喝”出了生態茶,又達到循環利用,延長產業鏈。
老天不按時、按需下雨,那就自己“下雨”唄。在武陵鄉龍母山茶廠基地上,廠長林群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起了噴灌設施。自2009年以來,林群先后投入120多萬元,建起了36個大小不一的蓄水池,最大的蓄水池容量 320立方米,相當一個小型游泳池。水管遍及茶園的各個角落,一打開噴頭,勢如小雨,灑向每棵茶樹。林群說:有了這些噴灌設施,自己的茶園想啥時“下雨”都行了!茶葉生產告別靠天吃飯的日子!
來源:大田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