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正值大豆收獲季節,筆者在東北三省一區實地調查了1周發現,吉林、遼寧、內蒙古、黑龍江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看不到大豆田,大豆在主產區已難覓蹤跡了。
“1斤大豆能賣出3斤苞米的價(濕玉米收購價0.75~0.82元/斤),我就種大豆。”黑龍江省集賢縣一位農民表示,種豆收入比種玉米和水稻差老遠了,現在誰還種大豆?近幾年受種植效益較低的影響,東北地區及至全國的大豆種植面積迅速減少。黑龍江省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則稍多一些,但相當一部分農民種植大豆是“被迫”的。今年春季黑龍江省很多地區土地過濕,加上氣溫較低,農民無法適時種植玉米,最后只好補種了大豆。
然而,在實地調查中,無論是采訪田間正在秋收的農民,還是路邊大豆、玉米收購點的小商販,以及農場業務負責人,他們普遍表示: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還會繼續下降,將來只有積溫偏低不適宜種玉米的地方才會種大豆。
部分農民表示,只有大豆價格在2.8元/斤以上時,種大豆的收入才能基本與種玉米的收入持平,而當前東北地區新豆收購價普遍為2.25~2.3元/斤,油豆和質量不好的大豆收購價僅在2.15元/斤左右。此外,很多地方的政府也鼓勵農民種植用途廣、效益較好的玉米。
在東北地區,玉米的種植區域正在不斷向北擴張,黑龍江省第一和第二積溫帶已難覓大豆蹤影,第三和第四積溫帶的大豆種植面積仍在快速萎縮,第五甚至第六積溫帶也可輕易見到成片的玉米地了。
據了解,目前東北地區僅有黑龍江省規定當地的油廠只能壓榨非轉基因大豆。此項政策旨在保護一部分以國產大豆為原料的大豆壓榨企業,然而,因國產豆源短缺,很多非轉基因大豆壓榨廠已經到了“油枯燈滅”的境地。
在黑龍江省數家壓榨廠,當前新豆收購還沒有開始,企業也幾乎沒有庫存,僅有的幾家仍在生產的企業開機率也不高,參與國儲豆競價銷售交易會成為了東北地區很多壓榨企業的維持生產的惟一希望。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