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深圳市不斷被檢測出不合格的水產品,其中孔雀石綠被檢測出嚴重超標。自消息傳出后,給當地的市民購買海鮮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報道稱,9 月25日,市食安局、羅湖市場監管分局會同公安部門在對羅芳水產品批發市場執法時,現場抽取了5家批發門店的11份樣品,帶回檢測部門檢測。結果,6個批次樣品檢出孔雀石綠含量超標。10月8日,該市場4家被檢出魚有問題的商戶負責人被公安部門刑拘。日前,檢察院已對4名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
一個多月來,記者多方調查,試圖搞清楚這些含孔雀石綠的“問題魚”究竟是怎樣“游”進深圳市場的?案件的詳細情況司法機關還在調查。但記者從我市食安局、市經信委和水產市場了解到,外地的魚從魚塘到被運到深圳市場,這中間竟沒有任何檢疫監管。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市曾大力建設的外地養殖基地,因去年已合同到期,現在我市的水產品已經沒有相對安全的養殖基地了。
外地魚入深未設“物理關卡”
市食安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外地魚進深圳的質量把關,目前政府還沒有設置“物理關卡”,即沒有要求魚進入深圳前必須在某個關口經過檢測后方可進入。
市經信委在給記者的回函中也提到,“對于市外供深基地產品的抽檢方式主要采取在回運目的地進行抽檢。即進入主要批發市場的基地水產品,每周均對其進行質量抽檢;供應超市和固定公司等的基地水產品,不定期對其進行抽檢。”
這就意味著進入我市的水產品質量只有靠進入我市市場后的抽檢來把關。
85個市外水產品基地協議去年到期
為了解外地水產品是否從安全渠道進入我市市場,記者日前發函給市經信委了解我市水產品基地建設情況,重點了解我市在外地建設的水產養殖基地的詳細情況,以及怎樣監管基地水產品質量等。
市經信委在回函中稱,我市市外水產品基地85個,主要分布在廣東西部、東部沿海地區。我市對供深的基地水產品實行每周來深圳時抽檢。但與生產基地企業簽訂的建設協議至2012年執行完畢,產品回運現已不受協議約束。這就意味著我市在外地現在已經沒有固定的水產品基地。
供深水產品進入我市后才抽檢
對于基地水產品質量是怎么監管的?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