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在13日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上特別提出,下一步要建立糧食產銷區利益補償機制。目前主產區在保證糧食供應安全方面作出很大犧牲,產糧大縣財政收入與全國平均縣差距很大。
利益補償機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
未來改革方向與主產區利益出現一定矛盾。中國糧食的區域布局,基本上都集中在東部和長江流域,而長江流域正是下一步城鎮化發展重要的區域。“體現在經濟利益上則是主產區的財政收入大大低于全國縣人均財政收入,在財政支出上面產糧大縣和全國平均縣的差距就更大,只有40%。建立產銷區的利益補償機制,這樣可以有利于穩定產區的生產積極性。”方言表示。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未來中國的消費,特別是農產品(000061,股吧)消費提升空間很大。根據2015年和2020年城鎮化率,以及農村居民收入情況,2020年農村居民收入年平均將超過1萬元,這就相當于2006年的城鎮水平。未來對于農產品的攝入量以及食物攝入量,方的判斷是2020年會有所提高,主要是農民收入增加帶來的。
探索市場化的政策趨向
從2003年,中央對于三農的投入主要局限在農業生產方面,到了2007年以后就逐漸增加,最近國家對于三農的投入主要用于農村基礎設施上面,占比近半。改善環境、給農民補貼,保農民收入等方面比重比較大,相對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全部加起來大概是1000億左右,基礎設施是1000億,用于糧食生產是5000億。
方言認為,對于中央補貼的問題我們要兩方面來看。美國農民從國家獲得的補貼占整個收入47%,中國只占到4%,相對還是比較低的。但對于中國這么大的農民基數來講,從中央支出還是很大,現在按糧食面積播種來講一畝已經達到了320元,基本上1斤糧食中央要補貼1元,其中糧食直補及農資綜合補貼畝均76元。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