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創新性地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之后,一些市場人士和相關政府官員均認為,應探索建立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完善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弱化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定價。
“近幾年,收購價格的大幅提高導致國內相關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其中國內棉花價格整體水平高于國際市場約5000元/噸。”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昨日在第八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上如是表示。
目前,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產業政策已經嚴重扭曲了農產品市場正常的價格形成機制。政府制定的收購價格成了市場價的基價,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彈性非常小,市場供求關系對價格形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未來,政府顯然要從國內農產品市場定價體系中抽身,讓市場在農產品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恒泰期貨農產品事業部負責人葉黎玲說,以國內油脂壓榨市場為例,近幾年已經不見國產大豆蹤跡,整個市場充斥著質優價廉的進口大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在東北地區啟動的大豆臨儲保護價政策。盡管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種糧農戶的利益,但也全面提升了國產大豆的市場價格水平,導致高價國產大豆難以抗衡低價進口大豆的沖擊。
方言認為,在堅持口糧優先原則的同時,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產銷區利益補償機制,并大力利用國際市場增加國內市場供應。同時,探索市場化的政策趨向,比如可以將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格維持在較低位置,而通過提供農業保險補貼等方式保障農民的收入。
“在保護農民種糧收益上,政府可以給予農業機械補貼等政策補貼,而不是制定對價格起決定性作用的最低收購價和臨儲收購價格。”大連某糧油企業負責人錢坤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在農產品市場定價機制中,應該讓市場成為決定性力量。
(南蓉)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