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種植中,鹽堿地里只能種植棉花等很少幾種耐鹽堿作物。而今年,壽光雙王城生態經濟區經過大膽嘗試,推出了8個重點農業項目,并且都試驗成功,鹽堿地里稻米飄香、秋葵昂首、高粱泛紅……這些特色農業不僅帶動了周邊農民增收致富,還將為洰淀湖景區添彩。
各種特色農業隨處可見
11月9日,記者來到壽光雙王城生態經濟區,發現這里的空氣格外清新,從洰淀湖上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聲,這一切彰顯著濃郁的生態氣息。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眼下正是棉花的收獲期,不少農民正在地里忙著采摘棉花。與連片棉花種植區交相輝映的是,這里特色農業異軍突起,展現出了鹽堿地的別樣風采。“從老一輩起,我們這里就種植棉花,而如今在區管委會的大力倡導下,進行大膽嘗試,成功試種出了水稻、高粱、西瓜、秋葵等經濟作物,同時進行了西紅柿無土栽培。”正在地里干活的農民王先生高興地說。
在雙王城生態經濟區內,記者感受最多的是:各種特色農業隨處可見。洰淀湖景區附近,今年試種的20畝水稻喜獲豐收,鹽堿地里稻米飄香彌漫;同樣,今年首次種植的高粱也獲得成功,為農民開辟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另外,鹽堿地里種植出了甜西瓜,還發展了“蚯蚓養殖”,以及推進了現代化健康漁業基地的發展。
番茄種植形成百畝園區
雙王城生態經濟區的鹽堿地較多,以種植棉花為主,但隨著近幾年棉花減產,農民們又種植出了多種經濟作物。其中南木橋村的農民在鹽堿地上發展無土栽培西紅柿。如今,這里已經形成100多畝的種植園區,農民有了新的收入來源。
當天上午,記者走進該村村民李本兵的大棚里,看到鮮紅的西紅柿掛滿枝頭。李本兵說,與普通種植方式不同的是,他種植的西紅柿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無土栽培西紅柿必須采用滴灌設備,既可以保證營養液充分被植物吸收,又能節省營養液。另外,采用滴灌營養液的方式,到了冬季棚內濕度較小,病蟲害也少,“因為病蟲害少,基本上不使用農藥除蟲,所以長出的西紅柿既甜又健康”。
李本兵說,經過幾年的發展,特別是在區管委會的幫助下,他們村已經建起116個無土栽培大棚,形成了自己的市場。與種植棉花相比,種植西紅柿賺的明顯要多,一年下來一個大棚能賺6萬多元。
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