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26日),在米東區羊毛工鎮老龍河牛羊育肥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一手拿著儀器,一手在母羊肚子上摸索,給合作社里的1200只受孕母羊做第二次受孕普查。
用b超檢測母羊受孕情況,在米東區各個牛羊養殖合作社已經不是新鮮事。
“用這種方法給母羊做檢測可以準確掌握羔羊生產周期,提高產羔率,讓我們合作社的肉羊養殖效益最大化。”合作社廠長毛嘉欣說,以前傳統的養殖模式中,母羊懷孕全靠目測,如果沒看出來,做防疫或其他檢查時就會導致母羊流產,一只羊錯過一個受孕周期,平均損失就在500元左右。
合作社除在種羊受孕時采取b超檢測外,還從英國引進特種羊,實施人工授精,保障肉羊的數量和質量。
新疆畜牧科學院教授牛志剛告訴記者,利用人工授精技術可以使優秀的種羊產出更好的后代,在一個繁殖季節,可以配種三百到六百只母羊,至少可以產生三百到六百只羔羊,生產效率、經濟效益都會得到提高。
米東區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方法,不斷加大養殖設施、設備的投入,促進畜牧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養殖戶增收,以積極響應自治區“十二五”期間發展1000萬只肉羊的目標,突出合作社特色,配合國家政策節省種羊等。
今年以來,米東區共組織開展各類培訓班 300余期,參加培訓的人員累計達20000余人次,還派出科技人員每月下村15天以上,人均指導科技示范戶10~15戶,提高了廣大農牧民的養殖水平和能力。記者賈夢妍
來源:亞心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