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學生在學校里分班級學習的,可你不一定見過農村養殖場里羊被分“班”飼養的。近日,筆者在遼寧省康平縣柳樹鄉前山村馬洪章的養殖場里,看到7棟寬敞的圈舍整齊地排列著,門口分別寫著小羊羔、一至兩個月、三個月、出欄等字樣,里面的大羊、小羊被分開飼養,儼然一座養殖“學校”。就在這個養殖“學校”里,每年產出幾十萬元的高效益。
筆者隨同馬洪章走進了寫有小羊羔的羊舍里,里面被分成均等的小圍欄,每個圍欄里有三四只小綿羊羔!在旁邊打掃衛生的于自清老大爺告訴筆者:“以前,每家也就養兩三只羊,到年底賣個兩三千元錢就算是好價錢了,根本算不上什么產業,馬洪章的養殖場真是大開眼界。”“這樣的圈舍要比以前的羊圈好多了,每一個都是長60米,寬10米的標準,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馬洪章講起養羊經頭頭是道,“我還特別在羊舍頂棚上面加了換氣設備,不僅能夠讓羊舍里面的空氣得到循環,也能夠防止羊群生病。”
馬洪章的養殖場里大大小小的羊共有500多只,按照羊的大小和生長情況把他們分開飼養,這樣根據羊齡提供不同的飼養方案,保證每只羊的生長速度和質量,就是保證整體的經濟效益。羊的繁殖能力很強,有的羊一次最多能繁殖4個小羊羔,養殖場兩個月就繁殖了100多只小羊。去年,他賣了100多只羊,每只羊純收入能達到700多元,“分班”飼養的羊每只要比放養的多賣100多元。
年初,馬洪章和村民一起分享養殖經驗,帶動了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圈舍養羊育肥。在馬洪章的帶領下,前山村有70%的農民養起了羊,年人均增收600多元。目前,養羊已成為前山村致富增收的產業之一。該村有20多個養羊戶,標準化養殖場2個,養殖數量達到2000多只。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中國農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