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業發展史上的兩次重大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和今年的奶源短缺事件,雖然一個是質量問題,一個是產量問題,但兩者共同的和深層次的原因都是奶企與奶農利益平衡機制的問題。”宋亮表示。
在旭泥板村,記者注意到,在相隔幾十米的地方存在著梁利娥的奶站和另一家奶站,分別給國內的兩大奶企供應鮮奶。但奇怪的是,在奶源如此緊缺的情況下,兩家短兵相接的奶站卻并沒有劍拔弩張的氣氛,“實際上,兩家奶站,或者說背后的兩家企業之間在奶源上并不存在競爭。”侯麗鎖告訴記者。
而兩家奶站和兩家企業相安無事的結果是,旭泥板村的原奶收購價被死死地摁在了地板上——僅有3元/公斤,遠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這也成了中國奶企與奶農關系的一個縮影。
“在中國,只有牛奶是由企業單方面定價的,”李勝利指出,“因為奶農每天都要擠奶,擠出來的奶又必須當天賣給企業,奶農處于弱勢地位,只能被動接受。”
除壓價外,壓級也是奶企打壓價格的手段。行唐縣奶業協會會長盧文學告訴記者,“三聚氰胺事件剛發生那會兒,企業都是明碼標價,蛋白質含量多少、脂肪含量多少都在電腦上有顯示,優質優價,可現在企業就給你一個總價,你自己去算吧,根本不透明。而且現在都是企業自己檢測,含量多少企業自己說了算,很不規范。以前的時候,小區好做點,奶農積極性也高,大家互惠互利,但現在優質不優價,陷入了惡性循環。”
李勝利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次的奶源短缺問題可以說是企業自己掐斷了自己的奶源。”
而當下的中國奶業更是形成了奶企、養殖小區、奶站、奶農多方博弈的格局。在這種格局下,各方拿到的奶價也分為三六九等,其中規模化牧場拿到的奶價最高,養殖小區和奶站次之,奶農則最低。在有些地方,奶農和規模化牧場拿到的奶價甚至相差一倍,很多養殖小區和奶站也能賺取多達一塊錢的差價,食物鏈最底層的奶農如同任由宰割的羔羊。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