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行業各個環節,飼料、漁藥、養殖等似乎都面臨著困難局面,只有以務實的態度、貨真價實的產品和技術、貼心地服務好養殖戶,養殖戶賺到錢,行業才能走出困局。
在大農業范疇中,水產行業無疑是主力軍之一,與傳統的糧食種植相比,從業者還能或還可能從中獲得更好的收益,因此近年來全國各地的水產養殖面積還持續地有增無減。但是,我們感覺到行業陷入了難以自撥的困局,想通過養魚發家致富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了,很多養殖戶的期望降低到了在不虧本的前提下盡量掙點錢的程度了。我們不禁要問,水產行業到底怎么了,出路在哪里?
一、行業的困局
1、養殖戶的困局
今年7月上旬,筆者在海南文昌調查市場時與一位浙江老板的談話能大致道出一些養殖戶的經營現狀。前幾年海南的羅非魚行情非常好,結合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養羅非魚幾乎是穩賺不賠的好行當。因此,該老板在朋友的引薦下,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生意,拖家帶口、帶上資金到了海南文昌,他一次性投資挖了兩百多畝池子,全部養上了羅非魚。接下來的一兩年也的確賺得盆滿缽滿,不僅把親戚和親戚的親戚都帶動到了文昌養魚,同時也讓很多當地人眼前一亮,也著急忙慌地奔上了養魚致富的康莊大道。
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來,魚價只跌不漲,飼料一漲再漲,人工費也一漲再漲,隨著養殖年限的延長,養殖水體惡化后魚病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猛,老板們不僅賺不到錢了,還要把以前賺的錢拿來填補虧損,一年虧能扛,二年虧能忍,三年下來再虧,估計沒幾個人能挺得住了。那位浙江老板說,我現在寧愿把魚塘空放在這里,至少我不會貼人工費、電費和魚藥成本,因為按當前魚價賣魚僅夠飼料成本。
這樣的話我在好幾個養殖戶那里聽過。行業中大概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在當前水產養殖行業中,能賺錢的只占不到20%,80%以上的養殖戶是不賺錢或虧本的。對于這種說法,我比較接受湖南常德的一家飼料企業的老總的分析,他說這個比例未必客觀,只不過現在生活和物價成本都提高了,誰家一年還不支出個三萬、五萬的生活成本?只能說有相當數量的中小型養殖戶賺的錢除了支付生活成本外沒多少結余了,他們也被視為不賺錢的群體了。但是,你養不養魚不都還得過日子嗎?
2、飼料廠的困局
來源:中國水產頻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