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抱團”發展的優勢不斷得到提升,每戶人家收入漲一成。
近年來,惠州市農業逐漸形成了梅菜、甜玉米、馬鈴薯、荔枝、韭黃、年桔、特色蔬菜、花卉等八大農業特色支柱產業的結構格局,而各式的農業合作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多戶農戶"抱團"發展逐漸代替了以往的單兵作戰,到今年已經成立到上千家合作社,同時也出現了省內首家注冊的農村合作聯社。
據統計,2012年惠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2415元,增幅連續6年達到兩位數,連續7年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
隨著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公布,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號角的吹響,"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吹起新一輪改革的號角。
惠州市委常委會議剛剛審定通過《關于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計劃通過打造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農場)和專業大戶"四大經營主體"創建現代農業園區、生產基地、專業鎮村、農產品(000061股吧)批發市場"四大建設載體"的模式,尋求農民收入新增長點。根據《意見》,到2017年,惠州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抱團合作社收入漲一成
進入2013年的最后一個月,由于受之前臺風的影響,柏塘鎮里原本金黃一片的水稻田直到近日才被收割一空。楊壽生急著將剛剛收回來的稻谷和白菜進行風干加工,不久后,這些加工完的大米和菜干將送往廣博大合作聯社的倉庫里,再統一銷往已經談好的買家手中。
作為博羅縣柏塘鎮種糧大戶,也是廣博大合作聯社成員單位柏盛水稻合作社的理事長,楊壽生每年都在1000畝左右的地上進行菜稻輪作,在柏塘鎮可算是頗負盛名。
回想2008年合作社還未成立之前,由于農戶零散,收購商到村里收水稻的時候,總是把價格壓得很低。"當時我們農戶沒有話語權,價格大多是收購商定的,還價余地很少,有些人想賣好點,還要自己跑到市場上去賣。"楊壽生說。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