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甲魚行業都是高風險高利潤的行業,同時近兩年也有眾多的養殖戶盲目跟風投入到了甲魚養殖行業。但是該產業目前也開始面臨眾多問題。據悉,浙江年產15萬噸甲魚,半數出自溫室,環境問題已成產業頑疾,為有效保護環境同時促進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未來3年,浙江要整治甲魚棚600萬平方米。
今年余杭政府全額補貼養殖戶換置環保熱風爐,可新爐子才換到一半,消息傳來:余杭決定對臨東、南苑兩個街道的溫室甲魚全面退養轉產。
東湖村里像沈國華一樣的600多家養殖戶都躊躇起來: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如果將視角拉遠,其實整個浙江已開始在溫室甲魚退養轉產的布局中落子——越來越嚴重的大氣污染,讓尋策求變的目光都盯上了杭嘉湖地區的甲魚村。余杭、海寧、湖州東林三地溫室甲魚先后開始退養轉產,總面積近400萬方。而未來3年,全省要整治的甲魚棚達600多萬方。
曾經每天忙活三小時就把錢掙了的溫室甲魚養殖,走到了十字路口:退養轉產,或者,產業升級。
以前一天只要忙3小時
一年凈賺二三十萬
余杭東湖村有600多戶養殖戶,行情好的年份,一條甲魚棚一年凈賺七八萬。
沈國華家有3條甲魚棚,棚里的事是妻子料理的。每天早上8點半,沈國華的妻子會進棚喂飼料、點爐子(僅冬季),之后就回家燒飯、照顧老人。到了下午四點,妻子會再進棚喂一次食、點兩個爐子。
以沈國華家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天為溫室甲魚忙上3小時,好的年份,一年就能凈賺二三十萬。附近幾個村都來養甲魚,圖的就是這活輕松好掙錢。
在浙江,溫室甲魚養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一條非常成熟的產業鏈了。
甲魚生病,打個電話,醫生就會上門看病;要買甲魚苗和飼料,一個電話,送貨上門;賣甲魚就更不用愁了,每年下半年,采購商會挨家挨戶上門收購,明碼標價。
“小戶散戶垂涎經濟效益,溫室盲目無序地上馬,不但降低了甲魚品質,更加重環境負擔。”杭州市養鱉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毅說,以杭州地區為例,現有溫室甲魚面積是280萬平方米,去年一年,溫室甲魚產量3.45萬噸,余杭就占到2萬噸。可這些甲魚棚為了省錢,大多都常年燃燒木渣甚至建筑廢料來供暖。
看到了荷包鼓鼓,卻忽略了天空灰蒙。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