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深圳市日前公布的2011年深圳市居民營養狀況監測報告,深圳市民營養攝入嚴重不平衡,其中豬肉攝入量已經超過畜禽肉類適宜攝入量上限的25%,但奶類、水果等的攝入量遠未達標。
據悉,本次調查以整群分層抽樣方法,抽取深圳全市12個社區居委會,900戶,2878人,約為深圳市2010年常住人口的1/3600進行調查。
據深圳市衛生人口計生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丹介紹,80%的深圳市居民能量攝入量并未超標,但是脂肪的供能比過高,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過低;膽固醇攝入量超過適宜攝入量的20%;膳食纖維攝入量僅達適宜攝入量的30%;有超過70%的居民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維生素c攝入不足;鈉的攝入量約是適宜攝入量的3倍。
她表示,2011年深圳市居民油脂的攝入量為41.8g/標準人日,較1997年深圳市水平稍下降,高于2002年廣東省城市水平,也超過適宜攝入量上限11.8克。鹽的攝入量約為適宜攝入量的兩倍。“值得關注的是,18-44歲和45-59歲年齡組不管是食用油還是食鹽的攝入量都是最高的”,他強調,食用油攝入過多是引起肥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膳食鹽的攝入過多與高血壓的患病率密切相關,應降低食用油和鹽的攝入。
盡管深圳市居民四分之三喝奶,但90%的人卻攝入不足。奶類別攝入量為43.3g/標準人日,僅為適宜攝入量的七分之一;大豆類及堅果攝入量為15.5g/標準人日,僅為適宜攝入量范圍下限的一半,水果類的攝入量為97.9g/標準人日,較1997年深圳市水平有所降低。
因此,張丹建議,應該大幅降低畜肉類的攝入量,并適當提高魚蝦類、豆類的攝入;每人每天飲奶300克或相當量的奶制品;大豆及堅果類食物,建議每人每天攝入30-50克。水果保證每人每天攝入200-400克。
至于肥胖問題,深圳慢性病防治中心博士徐健表示,肥胖是吃和動不平衡導致。“脂肪肯定不是平白無故長出來的,也許他動得多,但是他吃得更多,最終還是不平衡的狀況,所以他還是胖”。她說,該中心調查發現,胖的人會夸大自己的運動量,減少自己的攝入量,而對于瘦的人會夸大攝入量,減少運動量,“但胖和瘦最終是吃和動不平衡的結果”。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