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場上開始興起“土貨”風,只要帶“土”字的就會收到歡迎,其中以土雞蛋為最,外觀相差無幾,但土雞蛋售價比養殖蛋高近一倍。因此市面上的土雞蛋越來越多,已經占到了70%。
但是,國家對所謂的“土雞蛋”并無具體的認證標準,也沒有專門機構貼標簽。記者詢問后賣家也說不出“土”在哪里,土雞蛋還處于自己說“土”就“土”的階段,這就不能排除消費者用土雞蛋的價格買到養殖蛋。
“土雞蛋”和人工養殖雞蛋的營養成分有沒有區別,在口味上有沒有差異,我們暫且不論。但消費者花了什么樣的價錢,就應該得到什么樣的商品,人家多出了一倍的價錢,理應得到正宗的“土雞蛋”才對,如果買回冒牌貨,顯然不公平。而“土雞蛋”市場的無序,說明相關管理存在缺位。
管理土雞蛋我國應該向食品安全保障機制更健全的國家節儉經驗,如德國,按條碼來“監控”雞蛋。德國市場上銷售的雞蛋,每個上面都有編號,看雞蛋殼上的不同標碼就知道它來自哪里。其編碼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數字0-3,代表母雞的飼養方式。“0”號蛋是生物蛋,沒有雞舍,自由覓食;“1”號蛋的母雞是露天飼養場放養,除了自由覓食外還添加人工飼料,有固定的雞舍;“2”號蛋屬于圈養雞下的蛋;“3”號蛋則是籠中之雞所產。第二部分標碼是雞蛋的出產國。第三部分則表示產蛋的母雞所在的養雞場或雞籠的編號。
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之下,消費者看到雞蛋,就能明確知道雞蛋的詳細身份,當然也就不用擔心上當受騙。而一旦雞蛋出現了質量問題,有關部門也會順藤摸瓜,一直追查到具體的飼養場甚至雞籠,使得產品的安全有了保障。如果我們也實行這樣的管理,相信就不會出現報道中提到的,不管是買雞蛋的還是賣雞蛋的,都對眼前的雞蛋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的尷尬。
這樣管理,就能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不花冤枉錢。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