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添是廣東江門新會大鰲人,養蝦已有11年,現有40畝蝦塘。2013年,吳銀添養殖2造蝦均成功,平均畝產約600斤,得益于2013年高企的蝦價,養殖獲利頗豐;另外,目前冬棚蝦長勢良好。
“什么品種行情都難免會有起落,也會有病害頻發的時期,注重細節和關注養殖環境變化,是我養蝦成功的首要因素。”吳銀添告訴記者,為求管理精細化,夫妻2人輪流看管蝦塘,一切養蝦事務都親力親為。而隨著環境變化、養殖難度的不斷加大,他也主動降低了投苗密度,由以前的7-8萬/畝下降到目前的4-5萬/畝,以提高養殖成功率,用成功率換產量。
經過多年養殖,吳銀添自己也總結了一套養蝦經。吳銀添告訴記者,跟以往普遍選擇二代苗、土苗不一樣,現在他更傾向于選擇一代苗,但一代苗生長速度快、抗病力也相對較弱。“一代苗長速快,蛻殼次數也多,所以對鈣的需求也大”。吳銀添觀察發現,每月的農歷初一、十五前后經常是對蝦蛻殼高峰期,所以他在該時間段都會十分留意對蝦的覓食情況,“一般對蝦出現覓食減少,就是蝦要蛻殼的前兆,此時我都會及時給這些即將蛻殼的對蝦補鈣”。
除了全程注重補鈣,隨著對蝦不斷生長,吳銀添對各階段養殖管理也有所差異。他把養殖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養殖前30天。這個階段為為對蝦肝臟發育重要時期,管理和藥物使用上需要著重幫助肝臟發育。“白色的肝臟代表發育良好,黃色則代表不健康”。第二階段,為養殖30-60天。這一階段雖然進入對蝦的高速生長期,同時也是投料高峰期,這段時間則要注意控制投料量,既要保證對蝦生長需要,又不能過量投喂,免得肝臟負擔過重,還要防止殘餌污染水質。第三階段,則是養殖90天后的對蝦。“這一階段亞硝酸鹽等容易偏高,所以要著重改底,適當增加微生態制劑等的用量”。
來源:南方農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