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滬杭甬一帶的這句民諺,主要用于比喻人們見多識廣的經歷,舊時的“食中珍品”芋艿頭,成為如今奉化最知名的特產。
眼下正是奉化芋艿頭大量上市的時候,春播冬收的芋艿頭,經過大半年的雨露滋潤,正是粉糯可口的時候。芋艿頭是最草根的一種美食,如今在大廚的巧手烹制下,雖有百變的做法,得登大雅之堂,仍不改其樸實本質。資深食客們認為,在冬日暖暖的陽光下,煨一爐熱騰騰、粉糯糯的芋艿頭,不用蔥姜不用鹽,就著鮮美的蝦醬蘸一蘸,就能品嘗出時光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起源自宋代 遍種于晚清
奉化種植芋艿頭歷史悠久,據《奉化縣志》記載,奉化芋艿在宋代已有種植,至今已有700余年歷史。芋艿又稱岷紫,南宋監察御使,太學博士陳著(奉化三石人),曾在他的《收芋偶成》一詩中寫道,“數窠岷紫破窮搜,珍重留為老齒饈。粒飯如拳饒地力,糝羹得手擅風流。”這里所說的岷紫即芋艿。
而名噪海內外的“奉化芋艿頭”這個品種,則是到明朝中葉,由勤耕善種的奉化農民經過不斷改良,漸漸形成了這個特有的名優品種,到晚清奉化芋艿頭已經大面積種植。如此推溯,“奉化芋艿頭”的出現也有至少500年歷史。
奉化芋艿頭個大、皮薄、質粉、味香,因其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名聞遐邇,所以就有了“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這句諺語,說的就是人們以吃過奉化芋艿頭引以為豪。懂行的芋農介紹,挑選奉化芋艿頭,要看芋頭頂部附近的顏色,呈粉紅色的芋艿頭品質最好。
在糧食短缺年代,奉化芋艿頭還可作糧食備荒。龔烈沸輯注的《舌尖風雅———寧波下飯詩500首》中,收納了不少古人為芋艿頭而作的詩詞,其中清代詩人景云的《芋區》一詩中就這樣寫道:“問道蹲鴟好,防饑種一區。”詩中的“蹲鴟”指的就是大芋。清代寧波詩人謝朝輔也在《芋頭》一詩中寫道:“小園與粟共收藏,雅號蹲鴟旨否嘗。領取十年賢宰相,撥殘爐火始升香。”
獨特地理氣候長出優質芋艿頭
來源:中國寧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