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鮮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新貴”——海腸,一斤120元,將昔日貴族海參遠遠甩在身后。據悉,目前海參的價格是60-70元/斤,相比一兩年前的110元/斤,身價大跌。而海腸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海鮮,身價卻在最近幾年內以一股難擋的沖勁翻了數番。海腸的價格為什么沒受節儉風影響,反而逆勢上漲,成了現在的貴族?
記者調查,二者的區別在于:海參能規模養殖,而海腸不能。海參能養殖,產量高需求反而少了,價格自然下跌。海腸不能養殖,只能捕撈,產量一直很稀缺,自然就“物以稀為貴”。
并且,煙臺海腸的捕撈量正在減少,供應量遠遠不及市場需求。這就造成了有價無市的情況。近日,記者走訪紅利市場、煙大市場發現,已經沒有賣海腸的攤位了。而在煙臺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煙臺九田國際水產品批發市場,記者也沒有見到海腸的身影。一位海鮮商販說:“海腸太少了,基本見不到零售的,大點的飯店一次也就買二三十斤活的。”
造成海腸產量減少的一個原因就是海腸對生活環境特別挑剔,只有水質和沙質都符合條件,它們才能生存。“目前海腸都是野生捕撈而來的,它們對生存環境特別挑剔。”煙臺市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力勇介紹,自然生長的海腸常常選擇灘平、水淺,沙質或泥沙兼半的地質為家。而且,上層的沙質是黃沙,下層是黑泥沙才最好。從大區域來講,煙臺海腸主要分布在萊州灣、套子灣、崆峒島至金山港等海域。
另外,捕撈的不科學也是原因。據了解,目前海腸捕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人工捕撈,也就是“猛子”下水捕撈;還有一種是利用機械捕撈,機器將泥沙一同吸起來經過一個管道,管道出口是一個網,泥沙在水的沖刷作用下流出,而海腸則留在了網里面。
吸取泥沙沖刷的確提高了海腸捕撈的效率,但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相當大,并且捕撈的網具網眼很細,海腸的幼體也被“趕盡殺絕”。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海腸的正常繁殖生長就會受到影響。
煙臺市漁業部門和水產研究所已經意識到了海腸保護和繁育的重要性。
“目前還沒有哪里有養殖海腸成功的,大部分地方只是對成品海腸的暫養。我們希望通過研究實現人工繁殖增殖。”煙臺市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力勇說。
由于以前沒有養殖成功的案例,實現這個突破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據了解,春季是海腸繁育的最佳時期,煙臺市水產研究所將在今年的這個時間段,進行人工育苗和養殖的研究,爭取實現在合適條件下增產增殖。一旦實現突破,海腸將重回百姓餐桌,煙臺市民將有望吃上價格實惠的海腸。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