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葡萄酒的“雙反”調查,并未讓已經身處“寒冬”的國產葡萄酒感受到真正的利好。2013年6月5日,葡萄酒“雙反”消息一出,張裕、中葡、通葡、莫高等上市股紛紛漲停,然而,在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之后,第二天,葡萄酒概念股集體下跌。事實上,面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進口酒的強勢沖擊、“限酒令”的打壓以及需求低迷等因素的影響,國產葡萄酒市場持續走低,銷售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盡顯頹勢。
2013年,我們注意到,國產葡萄酒行業多年來高速發展的繁榮景象已經退卻,產銷齊跌,產量增速10年來首次趨負。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寒冬”已經到來,2014年會更加寒冷。
國產酒節節敗退
2013年12月,擁有長城葡萄酒品牌的中國食品、國產葡萄酒三巨頭之一的王朝酒業,先后發布盈利警告,稱預期公司于2013年年度會出現顯著虧損。與此同時,中葡股份業績也出現大幅下滑,據其財務數據顯示,中葡股份2013年年度全年處于虧損狀態。
不僅如此,國產葡萄酒行業龍頭老大張裕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悉,張裕2013年前三季度營業額、凈利潤齊跌。值得注意的是,其財務賬期內實現的凈利潤僅為8.69億元,同比下降25%。
事實上,國產葡萄酒自2012年以來就已經面臨嚴峻的挑戰,一線品牌在遭遇市場不景氣的同時,二三線品牌同樣盡顯疲軟態勢。
國產葡萄酒遭遇市場“寒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需求下降,已經成為諸多行業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另一方面,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白酒業進入行業調整期,“限酒令”也對葡萄酒產業帶來了相應的影響。具體來看,國產葡萄酒的銷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團購渠道,傳統的政務消費方式占據了較大比重,隨著政務消費的降溫,以中高檔葡萄酒為主的酒企業績順勢出現業績大滑坡。
業內人士表示,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進口葡萄酒的強勢沖擊。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認為,進口葡萄酒具有天然的品牌優勢,其對國產葡萄酒的市場沖擊在處于高價位段時已經開始顯現。隨著葡萄酒進口關稅的降低以及國內葡萄酒價格的不斷上揚,中低端進口葡萄酒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其性價比也更高,這就加速了對國產葡萄酒消費需求的沖擊。
打鐵還需自身硬
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