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塘價是3塊7一斤,成本是4塊多一斤,賣一斤賠一斤!”1月14日,站在自家的魚塘邊,沈陽郊縣鯉魚養殖戶郭大哥愁上眉頭。
這種狀況從去年八九月份就開始了,影響來自于“南魚北運”綠色通道的開通。大量的南方水產品、特別是魚類進入沈陽市場,立刻擠占了地產魚的市場。“沒辦法,南方魚便宜啊。”郭大哥告訴記者。由于南方養殖期比北方要長了2個月,養殖成本比北方低很多。一些抗風險能力差的小養殖散戶不得已賠本退出,而規模大一些的養殖戶也在硬挺,期待過節臨近價格反彈。
“本地養殖戶需要抱團取暖。”沈陽淡水魚養殖協會會長吳瓊介紹,目前飼料、人工成本增加,中間商、中間環節多,養殖戶的產品沒有直接進入商超的渠道,這些因素都使得本地的養殖戶很難抵擋南方魚的大舉北上。
另外,養殖戶們信息不暢也是一個影響因素。例如,由于鯉魚養殖相對簡單,去年價格也較平穩,看到市場利好,今年很多養殖戶都養殖了鯉魚,大家都養也拉低了價格。吳瓊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主要的淡水魚有鯉魚、青魚、黑魚、草魚等十多個品種,如果行業協會、相關部門等積極搭建平臺,發布市場信息,讓養殖戶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養殖品種,與南方魚形成錯位養殖,也能有效避免“閉門造魚”市場過剩。
應對南魚北運,承包了500畝魚塘的吳瓊自己也在琢磨新的策略,從去年開始,他轉向養殖錦鯉等適應北方養殖的觀賞魚種,實施工廠化、規模化養殖,周邊多個批發市場從他這里拿貨,效益明顯高于食用魚。
來源:沈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