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設施農業飛速發展,但發展中面臨著諸多挑戰,特別是低水平、高速度的結構性矛盾亟待解決,資金難題、技術瓶頸等有待突破。
農機化水平待提速
設施農業通過工程技術措施,擺脫了自然環境的影響,給動植物提供了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極大提高了勞動產出率。據測算,草莓生產中采用二氧化碳施肥裝置可以提高產量50%以上,而采用深水網箱養殖產量提高60%以上。然而,我國設施農業生產個體農戶占絕大多數,農機化水平較低,設施裝備種類少,技術含量和適應性有待提高。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所長張躍峰說,當前我國設施農業裝備水平總體依然較低,在設施農業生產環節上的分布極不平衡。滿足基本生產需求的設施裝備如各類溫室、耕整機械發展較快,但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生產效率密切相關的生產管理裝備、采收裝備、產前產后處理裝備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強推廣應用力度。另一方面,需要農機和農藝更深入融合,從而發揮裝備能力,體現應用效果。目前設施農業生產中使用裝備較為單一,以微耕機、卷簾機等一些傳統設備為主,無法滿足我國現有設施農業總量和發展要求,也無法適應國際化競爭。
設施農業的勞動力投入較大,每畝設施大棚每年僅人工費就需要2000元,而且由于菜農日益老齡化,新機械會用的很少。針對此,甘肅省通過機械設施的應用和輕簡化技術的推廣,降低了生產成本。特別是推廣自動卷簾機等技術后,勞動力投入大幅減少,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
專家表示,鑒于目前設施農業的發展速度,應盡快制定和完善設施農業設備補貼政策。當前,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上只有卷簾機、保溫被、加溫爐和排風機等部分設備。相對于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57.5%,我國的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到30%,需要政府引導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
資金投入難題須破解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