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已經不能僅僅只滿足于一種口味、一種形式的菜單。而食品工業的發展,幫助人們口味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這其中,調味品就絕對是引發這產“廚房革命”的主力軍。
調味品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消費慣性。
一個地區的消費者或者一個省的消費者,在吃慣了某種口味的情況下,比較難改變。有的企業在生產之前,沒有考慮到這些,單純地以為靠自己的產品就能夠占領這部分消費者,比如把日本的工藝拿過來,花錢多、設備投入大,最后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了,但是消費者根本不適應這種口味。
尤其在醬油、食醋這些傳統領域往往不容易成功。比如聯合利華過去做醬油,還有本土一些原來做食品的企業,覺得調味品發展得不錯,他轉到調味品行業里面,結果都不太好。
除了消費慣性影響以外,調味品還有一個特點:總體上來講價格是上升的。
過去的調味品,上不了檔次、產品質量很低、價格也很低。這幾年這個情況在改變,消費者逐漸開始要求產品有營養,有機,要吃高檔的醬油、雞精等產品。所以在質量要求、口味要求比較高的情況下,調味品的整體消費水平就提高了。
就像白酒,原來茅臺、五糧液賣2000、1500,現在賣到幾百,我認為是價值的回歸。而調味品相反是原來的價值沒有達到它的水平,現在是一個提高的過程,這一塊是不可估量的。
醬油原來賣五塊是貴的,現在十幾塊、二十塊的也不是最貴的了;食醋過去只要酸就行了,現在有什么海鮮醋、餃子醋,越來越細分,整個產品就向高檔營養發展。
而這正是我們一些企業能夠站得住腳的原因。所以前幾年在央視做廣告的不是藥品就是酒,要么是化妝品,現在海天、恒順、太太樂的產品都上了央視,這就說明這些企業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餐飲遇冷以后
2012年底到今年一年過去了,餐飲業市場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高端餐飲下降。調味品企業尤其是龍頭產品或者名牌產品,高檔餐飲的下降帶動了它的下降。個別企業下降了15%~20%,最嚴重的有20%~30%。
2013年的統計數據還沒出來,但我相信從全國來講調味品整體是不會下降的,因為一部分消費下降了,一定會轉到其他市場,比如大眾餐飲、家庭餐飲或者其他食品工業,尤其是食品工業的配料。
來源:慧聰食品工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