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赤水河畔的仁懷市茅臺鎮,不少中小型白酒企業都正面臨一個重要的難題:融資。而在2013年前,這些企業主根本不會為這件事發愁。
仁懷市提供的信息顯示,15.03平方公里的茅臺地域,成就了醬香型白酒的稀缺。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共有注冊生產銷售白酒企業1497戶,其中,有白酒生產許可證的291戶。
余昌富的古傳酒廠就是當地291戶有生產許可證的酒企之一。2013年,這家酒廠自創始以來第一次貸了款,抵押物是酒窖里的白酒,每斤白酒按15元計算價值。
當了一輩子釀酒工人的余昌富根本不知道怎么跟銀行打交道,只知道為了這筆貸款,酒廠的副總經理往當地的郵政儲蓄銀行跑了很多趟。
現在,窖里的酒抵押給了銀行,貸來的錢和過去的好幾百萬元積蓄都換成了糧食,準備投入釀酒池中,繼續釀酒。
眼看著市場溜走了
2013年,余昌富帶著幾十號工人釀出來的酒只賣出去將近一半。
“出廠價200多元一瓶的高端酒幾乎沒賣出去,出廠價80元以下的低端酒勉強賣出了一些。”余昌富眼看著曾經供不應求的市場就這樣溜走了,“2013年以前基本上出多少酒就能賣多少。”
1月8日,中國青年報記者來到古傳酒廠時,余昌富正為前些日子的一篇報道惱火,那篇報道中寫到古傳酒廠偌大的生產車間只有零星幾個工人在烤酒,今年一顆糧都未進。
“我的工人沒少,進的糧也沒少。”余昌富把記者帶到生產車間,指指地上堆成小丘的紅高粱。他說,少的一是白酒銷售量,二是每個工人的工資少了大約10%。
余昌富分析,市場溜走的原因和政府企業厲行節約的禁令有關。他估計今年的市場可能還不如2013年,但他強調酒廠的生產不能停,因為一旦停下來再恢復就難了。
每年都能賣500~600噸基酒(未經勾兌過的原漿酒)的老謝2013年一點基酒也沒賣出去,原本每噸4.4萬元~5萬元的基酒在2013年收購商只喊價3萬元出頭。
老謝不舍得賤賣自己的好酒,這樣一來,500多噸的基酒大約占用了他2000多萬元的流動資金。老謝坦言,這是不小的壓力。即使2013年有30多噸成品白酒出售,但一噸十幾萬元的利潤也彌補不上那么大的窟窿。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