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一:注重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逐步讓過度開發的農業資源休養生息,強調要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這是文件中的一大亮點,是中央著眼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發展空間的重大戰略決策。
這些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連年豐收,2013年取得了總產12038.7億斤的好成績。我們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確實是個了不起的成績。但也必須看到,為了保吃飯、保供給,我們以往不得不過度開發農業資源,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不足全世界一成,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國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過量施用農藥化肥保住了產量,卻污染了環境。一些地方的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嚴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埋下了不少隱患,已到了非下決心治理不可的程度。如果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我國農業將難以為繼,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常言道,農耕不能“窮其地力”。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亮點二: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
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監督考核和激勵約束,推廣先進技術
農業生產方式應當如何轉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為今后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首先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強化監督考核和激勵約束。其次是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行動。我國目前的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只有5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提升空間還很大。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