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歷史進程和實踐經驗看,還是從我國的現實需求和發展方向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現代農業,都要緊緊依靠信息在微觀層面引導農業生產經營決策、在中觀層面協調農業各產業與區域發展、在宏觀層面支撐適時適度有效調控的獨特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2013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健全重要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和完善農產品信息統計發布制度。國務院印發的《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明確,強化產銷信息引導,加強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這都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這一軟實力建設,抓緊搶占關乎國家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這塊戰略高地。
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迫在眉睫
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是以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為基點,通過采集、整理、分析農業全產業鏈信息、涉農信息及相關信息,科學分析、判斷、預測農產品市場運行狀況及走勢,進而對整個農產品市場、細分市場或產業鏈條的某些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預先提示或警告的過程。在我國農業由長期短缺向主要農產品供求大體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把更多資源匯集于生產力發展、單產水平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國農業由計劃配置資源向市場配置資源的進程中,我們把更多精力放在釋放生產力活力、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上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隨著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農業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步認識到,美國在上世紀30~40年代、歐洲和日本在上世紀50~60年代、韓國在上世紀80年代,農產品供求關系和市場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進程中,都不約而同地把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作為一個國家行動選項。可以說,建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是每個國家發展現代農業都繞不過的一道坎兒,我國在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從戰略層面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工作已不容等待。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