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經歷“黃金十年”后進入深度調整期。1月20日,本報刊發《茅臺鎮中小酒企面臨生死大考》等報道,引發熱議:面對“寒冬”,中小酒企該怎么辦?
能否抱團取暖
“寒冬”里,中小酒企可以抱團取暖嗎?
古傳酒廠老總余昌富表示,每個酒企老板都有自己的想法,釀酒理念不同,銷售理念也會不同。但有共同目標客戶群體的中小酒企能在一起做些事情。
貴州祥康酒業公司上坪分公司總經理胡澤才的設想是建設自己的電子銷售平臺,但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成立電子商務團隊,也沒有具體方案。
法國葡萄酒品鑒協會會長jeromemancosu認為,法國波爾多產區的葡萄酒能讓全世界認可,是因為蘊含了當地的地理、人文、歷史、文化等諸多元素。而要讓全世界知道中國某個地方的酒好,也應該多元化地展示出這個地方的內涵。“顯然許多酒莊一起展示比一家一家自己去做成本要低。”這需要行業協會來協調努力。
但余昌富對行業協會的作用持悲觀態度,“協會每年就開一兩次會,大家聚聚,沒有做過什么。”
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黃永光認為,以目前的狀況,讓單個或者幾個企業自發形成小團體不現實,吹響抱團取暖號角的主體應該是政府,政府層面具有政策保障、成本低、宏觀號召力強等優勢。
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教授吳天祥則認為,政府只能引導和支持,做好頂層設計,千萬不要插手具體的市場運行。如果政府投資建立了一個銷售平臺,讓中小企業把酒拿到這里來,就一定能賣出去嗎?他認為,政府要順應市場經濟規律,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運作,千萬不能再干出一個紅頭文件、投一大筆錢的事。
從家族作坊到現代企業
胡澤才評價自己說,“我是技術型老板,不是營銷型老板”。
記者在茅臺鎮采訪中發現,有超過半數的中小酒企老板表示自己釀酒是一把好手,但對企業管理和經營銷售懂得并不多。
一位曾經讀過商科學校的小型酒企老板,學過一些企業管理和營銷知識,他說,現在茅臺鎮市場上1噸基酒按照質量高低可以賣到4萬~3萬元。但在茅臺鎮有的酒企釀造一噸基酒的成本大約4萬元,而自己的酒廠可以把成本控制在2.8萬元左右,“沒有偷工減料,我壓縮的是管理成本和物料浪費。”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