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錫山區錫北鎮光明村廣袤的田野上機聲隆隆,在幾臺推土機的齊力作業下,一塊塊高低不平的土地正被整理成整齊劃一的耕地;3個月后,這里將建成600畝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園。昨從錫山區農林局獲悉,該區高標準農田年度建設規劃日前正式出臺,新一輪土地復墾已由點到面展開。年內,全區將新增高標準農田1萬畝,累計高標準農田達到16.78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將首超七成,名列全省區(縣、市)前茅。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這是黨的十八大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嚴格要求。前幾年,錫山區結合萬頃良田整理工程,已“再造”耕地達22.14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占67%。如何實施更嚴格的耕地保護舉措,努力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該區根據農業生產實際和產業特點,在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硬杠杠”的同時,進一步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根據實施方案,錫山區將整合農林、水利和國土等部門相關建設項目資金,在農業生產重點鎮(街道)建設一批集中連片、灌排配套、土壤肥沃、道路暢通、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和產出效益較高的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依照年度規劃,該區去年和今年主要推進示范區建設,將建成高標準農田示范區1萬畝;中長期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將超85%。在土地復墾過程中,該區將通過指標調劑、增減掛鉤、占補平衡、生態補償等方式,靈活運用于土地復墾、中低產田改造等。在農作物布局上,將主要栽種優質稻麥,同時兼顧精品果蔬,并努力確保糧田年畝產1000公斤以上,其他作物每畝純收入3000元以上。“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必須兩者兼顧,這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主要目的。”該區農林局負責人稱。
地處東港鎮的無錫太湖水稻產業園,過去多數是荒涼的旱坡地和零星的河塘等,非但不利耕種,而且產出效益很低。前幾年,經過多輪“移土培肥”和耕作層剝離利用試點,如今,這里建成的1萬畝水稻豐產方不僅已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而且采用物聯網技術可自動調節灌溉。園區負責人介紹,由于耕作條件徹底改善,在園區栽種糧食的7戶專業大戶,畝均產糧比一般農田高出四成以上,且大大省工省力。去年,該園區成為全省成片面積最大的水稻高產園區之一。
據了解,目前,錫山區已確定錫北、鵝湖、東港和羊尖4個鎮的6個村(園區)為建設重點,今年的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具體分解落實到所在村。其中,東港鎮建設的無錫臺灣農民創業園7000畝高標準農田已基本收尾。鵝湖鎮鵝湖村、羊尖鎮嚴家橋村等5個村的3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力爭今年4月底前全部竣工。
來源:無錫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