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為糧食進口大國,但沒有建立起有效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市場的戰略機制
要掌握糧食貿易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就要實行多元化的糧食進口戰略,企業可以通過市場方式避免國內糧食市場受到全球糧價的沖擊
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風險規避功能,爭取更多的國際市場話語權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進口的大豆占全球大豆貿易總量的60%。按照一般的供求理論,大豆的價格應該由“中國需求”來決定。實際情況是,大豆價格中國說了不算,而是由大豆供給方來決定。我國大豆產業不得不隨國際市場起舞。
隨著糧食進口的持續增長,我國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性逐漸增長。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糧食進口大國,但是還沒有形成糧食進口的國際地位,仍然沒有建立起有效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市場的戰略機制,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缺少話語權和定價權,只能作為國際市場價格的接受者。
增強國際市場的話語權,首先要開拓多元化進口渠道。我國大宗資源性農產品進口既沒有穩定的渠道,也沒有形成全球供應鏈。目前我國進口農產品在全球呈現明顯的區域分布,進口的農產品主要品種基本上來自少數農業發達國家,如從美國進口玉米、大豆、棉花,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從加拿大進口小麥、油菜籽。進口來源國相對單一,容易受制于出口國政策變化和產量變化。要掌握糧食貿易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就要實行多元化的糧食進口戰略,可以通過市場方式避免國內糧食市場受到全球糧價的沖擊。
要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平臺,規避國際市場風險。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發展很快,推出很多農產品期貨品種,為國內企業打造了參與國際市場的平臺。但是國內期貨市場與國際市場還沒有完全接軌,國內企業只能隨行就市,被動接受國際市場價格。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風險規避功能,爭取更多的國際市場話語權。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